肉垂吸蜜鸟
英文名:Polynesian Wattled Honeyeater
学名:Foulehaio carunculatus
【简介】
肉垂吸蜜鸟(Polynesian Wattled Honeyeater),学名Foulehaio carunculatus,属于雀形目,吸蜜鸟科,Foulehaio属。它们主要分布在太平洋中央岛屿,包括美国萨摩亚、斐济、萨摩亚群岛、汤加群岛和瓦利斯及富图纳群岛。栖息于热带低地湿润森林、红树林和热带山地湿润森林等多种环境。
【外形特征】
成年个体体长约19至21厘米,雄鸟重约34克,雌鸟重约28克。全身暗橄榄色,头部和颈部有黑色斑点。背部和肩羽模糊或有细微条纹,黄皮肤从嘴角延伸至下颚处,形成肉垂。眼下方有一条细长的黄色羽毛带,绕过耳羽后方,上耳羽有暗橄榄灰色小斑点。翅膀和尾巴深褐色至深橄榄褐色,翼羽和初级飞羽边缘呈橄榄黄色。下体比上体稍淡,胸部和两侧有淡色斑点。腿和脚底分别为蓝灰至蓝灰色和黄色,虹膜颜色为深褐色至蓝灰色,嘴角为橙黄色。
【生活习性】
肉垂吸蜜鸟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广泛分布于不同的生态环境之中,包括自然林地、红树林、沿海松树以及城市花园等。主要以花蜜为食,除此之外还捕食昆虫、蜘蛛和小型软果等。它们在花间跳跃,沿枝条搜索昆虫,有时还会飞行捕捉空中飞虫。聚居方式从三到四只的小群体到十只或更多不等,通常在非繁殖季节聚集更多。肉垂吸蜜鸟雄性尤为好斗,常为了保护资源驱赶同类和异类。
【鸣叫特征】
肉垂吸蜜鸟发出夸张多样的鸣叫声,这些声音常常在黎明时分被听见,且部分情况下在夜间也会发声。容易识别的叫声包括连续的'kee-kow'、'ee-aa-oo'或'ke-too, ke-too',其歌曲可被描述为'ti-ti-tui-tui-tur-twee'或类似的咕噜哨声'churwee-churwee-churdle-twee-twur'。在遭遇捕食者时,它们会发出尖锐的警报声或柔和的仿吸液声,进而激发群体保护性反应。
【繁殖习性】
肉垂吸蜜鸟在全年均有繁殖活动,但在5月到7月,10月到11月间繁殖量较大。其巢穴由细草、藤蔓、松针及其他纤维编织而成,外层常裹覆蛛网,并隐于枝叶之中。巢穴常用作数次,个别的还会在旧巢的残片上重建。一窝通常产一到两枚蛋,具体家长抚育行为包括共同抱卵、喂食以及长时间照顾离巢幼鸟,直到其能独立生存。
【外型辨识】
肉垂吸蜜鸟与卡达乌吸蜜鸟相似,但其面部黄色部分较少。除了肉垂外,主要通过体型、鸣叫声、行为模式和地理分布来区分两种鸟类。在萨摩亚群岛和汤加群岛的不同岛屿上,肉垂吸蜜鸟的丰度和分布也有所不同。
【保护状况】
肉垂吸蜜鸟的IUCN保护级别为LC(无危)。
【地理分布】
肉垂吸蜜鸟主要分布在太平洋中央岛屿,包括美国萨摩亚、斐济、萨摩亚群岛、汤加群岛和瓦利斯及富图纳群岛。它们栖息于热带低地湿润森林、红树林和热带山地湿润森林等多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