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姬鹟
英文名:Kashmir Flycatcher
学名:Ficedula subrubra
【简介】
印巴姬鹟(学名:*Ficedula subrubra*),属于雀形目、鹟科、姬鹟属。
【外形特征】
印巴姬鹟体长约为13厘米,体重在9至12克之间。雄鸟在繁殖季节时,上体为暗灰色,下体为深橙色,并且喉咙周围有黑色的边缘。相较之下,雌鸟的颜色较淡,上体为棕色,下体则带有淡橙色的斑纹。其尾部为黑色,外侧羽的基部为白色。幼鸟的颜色是暗棕色,有白色翼缘和黄腋羽。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主要繁殖于海拔1800至2700米间拥有密集灌木层的落叶林中,特别偏好核桃树、樱桃树和柳树组成的环境。在非繁殖季节,可能会出现在花园、茶园和森林边缘。印巴姬鹟会从巴基斯坦东北部和克什米尔地区迁移至斯里兰卡和印度西南部进行冬季越冬。
【鸣叫特征】
印巴姬鹟的鸣叫声短暂而甜美,通常会以颤音结束,声音像是“sweet-eat, sweet-eat-did-he”。另外,它的叫声中也包含低沉的咔嚓声和尖锐的“chak”音。
【繁殖习性】
繁殖期始于五月下旬至六月,它们通常每窝产4-5枚(有时是3枚)蛋。印巴姬鹟会在距地面1至3米高的树洞或裂缝处筑巢,巢主要由叶子、苔藓和树皮条构成,内衬柔软的毛发和羽毛。
【外型辨识】
与红胸姬鹟相比,雄鸟的上体颜色更深,并且喉咙周围有更深的黑色边缘。而雌鸟的尾部较背部更暗,且尾羽的外侧基部有白色部分。
【保护状况】
印巴姬鹟的全球数量估计在2500至10000只之间,并且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其数量正逐渐减少。根据IUCN的评估,该种鸟类被列为易危(VU)状态。印巴姬鹟的全球繁殖范围极小且分散。
【地理分布】
该种鸟繁殖于巴基斯坦东北部和克什米尔地区,非繁殖季节则主要在斯里兰卡,有时也会在印度西南部出现。此外,它也间或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和印度次大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