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胸姬鹟
英文名:Rufous-chested Flycatcher
学名:Ficedula dumetoria
【简介】
棕胸姬鹟,英文名Rufous-chested Flycatcher,学名Ficedula dumetoria,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雀形目、鹟科、姬鹟属。
【外形特征】
该鸟的体长约为11至12厘米,体重介于7至12克。雄鸟具有黑色冠羽、头部两侧和上身,还有白色的翼尖和翼覆羽以及白色下体,仅喉侧和胸部为橙红色。雌鸟上半身为橄榄棕色,下半身白皙,橙色胸部和红褐色尾巴。幼鸟上部深棕色,面部有淡橙色斑点,翅膀暗棕色,腹部至尾下覆羽为浅黄色。
【鸣叫特征】
该鸟的鸣叫音调较高,通常由3到4个音符组成,听起来像是“tsee-a-tsee-tsee”或“tsee-ah-tsee”。
【生活习性】
棕胸姬鹟栖息于低地至山地的原始森林及湿润森林,常见于浓密的低矮灌木丛中。它们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捕食小型昆虫,如蜘蛛、蟑螂、甲虫、蝼蛄和苍蝇。觅食时常位于离地面不到2米的高度,有时会追逐飞行中的昆虫。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为每年的4月至9月。它们通常在离地面约1.2米高的枯死棕榈叶上筑巢,巢呈长椭圆形,由干叶、苔藓及植物纤维构成,内部则以干燥的白色纤维和苔藓为衬。每窝产2枚蛋,由双亲共同照料。
【外型辨识】
前亚种riedeli现通常被划分为独立物种——Tanimbar姬鹟。棕胸姬鹟亦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和西撒群岛等),以及传统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和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苏拉威西岛及印度尼西亚诸多群岛。
【物种区别】
雄鸟与鸲姬鹟相似,但较小的眉斑和较宽的白色翼斑是棕胸姬鹟的显著区别。雌鸟则与其他两种相似——它们的区别在于棕色较为素净的翅膀、温暖色调的尾部及统一的头部图案。
【保护状况】
根据IUCN标准,棕胸姬鹟属于无危(LC)物种。虽然在部分地区较为稀少,但总体而言仍未面临全球性的生存威胁。
【地理分布】
棕胸姬鹟主要分布于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婆罗洲岛、爪哇岛及小巽他群岛的西部和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