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隼形目 > 隼科 > 隼属 > 燕隼
燕隼

燕隼

英文名:Eurasian Hobby

学名:Falco subbuteo

【简介】
燕隼,又名青条子、蚂蚱鹰、青尖,是最小型的猛禽之一,为隼科、隼属鸟类。其上体为深灰色,尾部颜色稍浅;下体则为锈红色,并伴有粗纹。燕隼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中国将其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外形特征】
燕隼体长28-36厘米,体重雄鸟约为131-232克,雌鸟则为141-340克。翼展范围为68-84厘米。头部和喉部一般为淡色,脸颊与密集条纹构成白色或浅黄色上体形成对比。雌鸟体型比雄鸟略大,而幼鸟上体则为棕色,羽毛边缘较为浅色;下体则较淡,冠部则较淡部位明显。

【生活习性】
燕隼栖于开阔林地、灌木林、半干旱地区至寒带森林的低海拔平原或丘陵区域,也出现于城市或郊区,偏好湿地。其主要食物包括昆虫、燕子及一些小鸟;具备快速飞行捕捉猎物的能力。

【鸣叫特征】
燕隼会发出重复尖厉的“kick”叫声,特别是在繁殖期会出现哀怨、激动的“tew-tew-tew-tew...”声或“tyew tyew tyew”声,有时也会发出尖锐的“kree-kree-kree-kree”声。

【繁殖习性】
燕隼繁殖期在每年5月至7月,通常筑巢在树上,有时侵占乌鸦或喜鹊的巢。每窝产卵2-4枚,孵化期为28天。雏鸟为晚成性,约需28-32天方能离巢。燕隼大多显示迁徙性,但也有部分留鸟。

【外型辨识】
燕隼的体型相较于游隼及猎隼较小,腹部具有粗横纹而非细纹,胸区偏白与猛隼形成对比,后者下体多为棕色或混有黑色横纹。燕隼在谋求猎物时的表现,类似于捉捕昆虫的小鸟。

【保护状况】
全球燕隼种群数量约为900,000至1,500,000只成熟个体,但由于栖息地的持续受损,其物种数量在某些地区有所下降。特别是在北非,因为栖息地的退化,这种猛禽的数量正在持续减少。

【地理分布】
燕隼的繁殖地主要在欧亚大陆,部分在阿富汗和非洲等特定区域为留鸟。在中国,燕隼遍布东部地区,于黄河、长江流域为夏候鸟,在广东地区为留鸟。燕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21年8月10日为无危类别(LC)。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遭遇事件】
2022年6月,昭阳民警救助了一只受伤的燕隼并予其放归野外;同年8月,吉林白石山国家森林公园派出所也救助了一只被放置于地面上无法飞翔的燕隼并进行了放归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