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隼
英文名:Gyrfalcon
学名:Falco rusticolus
【简介】
Gyrfalcon(矛隼),学名为Falco rusticolus,别名白隼或巨隼。它们广泛分布于北极圈内的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极寒地带,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和吉林等地区。
【外形特征】
矛隼体型庞大,雄鸟体长48-61厘米,雌鸟51-64厘米,翼展可达105-135厘米。头部较大,胸部深邃,翅膀短而宽,尾巴较长。羽毛颜色多样,分为白色、灰色和深棕色三种,幼鸟腹部条纹明显,而成鸟腹部带有水平条纹和斑点。幼鸟时期的喙、眼圈和脚呈淡蓝灰色,成年后则为黄色。
【生活习性】
矛隼主要栖息在北极地区的岩石海岸、开阔的山地、沿海岛屿以及靠近海岸的河谷等环境中。它们能适应寒冷气候但对高温敏感。矛隼低空飞行迅速且灵活,常快速俯冲捕食野鸭、海鸥、雷鸟或松鸡等鸟类及小型哺乳动物。
【鸣叫特征】
目前缺乏详细的描述。
【繁殖习性】
5月至7月为矛隼的繁殖季节,筑巢于北极地区的海岸、河谷悬崖或苔原森林的树上。每窝产卵3-4枚,孵化期28-29天,主要由雌鸟负责孵化,雄鸟也会偶尔参与。雏鸟在46-49天后离巢。幼鸟到2-3岁时性成熟,平均寿命为25年。
【外型辨识】
矛隼与游隼在许多方面都有显著差异:体型粗壮、翅膀短、头部图案模糊、腹部颜色偏向银白色;灰色形态的矛隼容易被误认为其他品种,但其翼下有明显的双色调;雌性游隼与矛隼相似,但可通过体型较大、尾巴较长以及翅膀短而宽的特点区分。
【物种区别】
矛隼与游隼在许多方面都有显著差异:体型粗壮、翅膀短、头部图案模糊、腹部颜色偏向银白色;灰色形态的矛隼容易被误认为其他品种,但其翼下有明显的双色调;雌性游隼与矛隼相似,但可通过体型较大、尾巴较长以及翅膀短而宽的特点区分。
【保护状况】
IUCN评估中,矛隼为无危物种。在中国,矛隼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21年2月5日由二级保护调整为一级保护)。
【地理分布】
矛隼主要分布在北极圈内的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极寒地带,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和吉林等地区。在冰岛白色的矛隼数量稀少,极其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