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隼形目 > 隼科 > 隼属 > 黄爪隼
黄爪隼

黄爪隼

英文名:Lesser Kestrel

学名:Falco naumanni

【简介】
黄爪隼(学名:Falco naumanni),又称小红隼,是隼科、隼属的一类小型猛禽。它们广泛分布在地中海至阿富汗、中亚及中国北部和蒙古;冬季则迁徙至非洲、巴基斯坦和南亚。

【外形特征】
黄爪隼体长约305毫米,雄鸟头部与翅覆羽蓝灰色,上体少斑点,下翼大部分白色。雄性色彩明亮,无红隼的黑色颊纹。雌性与幼鸟略呈淡色,具有特别的眼下纹。它们的羽毛为灰色腰部与尾巴,大小促使它们在空中机动灵活。

【生活习性】
黄爪隼偏好栖息在开阔地带,包括草原、半沙漠、耕地及城镇周边的废墟等生境。它们群居生活,有助于捕食与抵御天敌。通常筑巢于旧建筑或天然岩石的洞穴中。

【鸣叫特征】
“chay-chay-chay”的声音使其易于与其他相关鸟类区分。

【繁殖习性】
繁殖期限自五月开始,黄爪隼以群体形式繁殖,每窝通常产卵4到6枚。孵化期约为26至29天,由雌鸟主要负责孵化,至孵化后26到28天雏鸟即可飞翔。

【外型辨识】
黄爪隼与红隼外观极为相似,但体型较小,羽毛色彩较为鲜艳,尤其是雄性个体。雄鸟的翅膀上有蓝灰色斑块,且无红隼的黑臀纹和斑点。

【物种区别】
黄爪隼与红隼外观极为相似,但体型较小,羽毛色彩较为鲜艳,尤其是雄性个体。雄鸟的翅膀上有蓝灰色斑块,且无红隼的黑臀纹和斑点。鸣声具有明显的区别特征。“chay-chay-chay”的声音使其易于与其他相关鸟类区分。

【保护状况】
黄爪隼受到CITES二级保护,并被列入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名单。面对繁殖和迁徙路线上的栖地破坏及过度放牧等挑战,持续的保护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如控制旧建筑翻新、筑建人工巢等方法。

【地理分布】
黄爪隼在欧洲南部、北非及亚洲中部等地繁殖,每年春季迁徙至非洲和其他低纬度地区过冬。中国境内,黄爪隼繁殖于新疆西部与北部、内蒙古、河北和河南等地;越冬时出现在云南西部。近年来,种群数量在许多地方保持稳定或略有增长。但全球总量据估计在120,000至200,000只之间,略有减少趋势,不过目前仍被IUCN列为“无危”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