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隼形目 > 隼科 > 隼属 > 非洲隼
非洲隼

非洲隼

英文名:African Hobby

学名:Falco cuvierii

【简介】

非洲隼(学名:Falco cuvierii)

【外形特征】

非洲隼属于隼科中的隼属,是一种体型小而细长的猛禽。体长大约在26至31厘米之间,体重雄鸟约为125至178克,雌鸟为186至224克。翅膀较长且直,上体为蓝灰色,下体的主要颜色为红褐色,腹部条纹在成鸟中较为淡或没有,而在幼鸟中条纹更宽。头部深色且呈黑色,脸颊和喉咙也呈现出红褐色。寄主头面部皮肤和腿部都是黄色。

【生活习性】

非洲隼广泛分布于全非洲,栖息地包括湿润林地、草原、森林边缘以及棕榈草原。它们频繁出现在东非的雨量充沛区域,降雨量通常超过1000毫米。这些鸟类时常筑巢于高大的树木,通常栖息于高度在9至30米间的树巢。城市地区的乌干达坎帕拉是其常见的筑巢地点,旁边往往相伴着桉树。在非洲其他的区域,如南非地区的夸祖鲁-纳塔尔省和东开普省的周围地区也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可以选择性地进行短距离迁移,主要取决于食物的供应。不过,这类猎鹊已经学会了适应人工林地、农业耕种区和城市生态环境,在这些地方也都能够良好生存下来。

【鸣叫特征】

【繁殖习性】

繁殖期间因地理位置而异,一般而言,西非的繁殖季为12月至6月,赤道东非地区为8月至12月,而东南部以及南非南部则为9月至1月。在高大树木的旧巢中陈放三枚带红色斑点的蛋,且孵化期间完全由雌鸟负责,时间约为30天。孵化后,幼鸟的离巢时间大约为30天左右。

【外型辨识】

非洲隼与属内的其他物种,如东非隼和东非隼的幼鸟有明显的区分,主要在体型大小、翅膀长度及尾羽的颜色分布方面有所不同。这类差异有助于区分它们。

【物种区别】

【保护状况】

非洲隼目前未被列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威胁物种,IUCN将其标记为无危物种。尽管如此,在西非的森林减少会对该物种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总的来看,它们已成功适应了乡村和城市环境。在布基纳法索、马里和尼日尔等西非的地区观察到猛禽数量的略有减少。全球森林覆盖的变化、过度放牧以及对传统的杀虫剂使用也可能构成对它们生存的威胁。此外,还有部分非洲隼被作为传统药物或丛林肉的来源。

【地理分布】

非洲隼的地理范围分布在从塞内加尔东部到埃塞俄比亚,向南延伸至纳米比亚北部、津巴布韦、莫桑比克西部以及邻近南非东北部等地。在东非,它们更倾向于出现在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的地区,一个最显著的例子是乌干达境内的城市肯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