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隼形目 > 隼科 > 隼属 > 红脚隼
红脚隼

红脚隼

英文名:Amur Falcon

学名:Falco amurensis

【简介】
红脚隼(学名:Falco amurensis),又称阿穆尔隼或东方红脚隼,属于隼形目隼科隼属的小型猛禽。它们以其深灰色的雄性体型和独特的下覆羽(红褐色)及黑色泪滴状斑块引人注目。雌性和幼鸟则颜色较暗,下体白色,带黑色斑点,翼下覆羽为白色,翼展约63-71厘米。

【外形特征】
雄鸟的额、眼纹、两翼及尾部呈黑色,翼有一白色斑,头顶及颈背为灰色或灰黑色;背、腰及体侧为红褐色;颏、喉、胸部及腹部中心部位白色。雌鸟上体石板灰色,下体为灰白色或淡黄白色,胸部基部有黑色细纹,腹部有黑褐色横斑。幼鸟主要呈褐色,更显暗淡,上体施有宽而淡的棕褐色边缘,且具有明显的黑褐色横斑;剑状羽呈黑褐色并有白色的边缘,下体为棕白色,幼鸟的胸部具显著的黑色竖纹,肛周及尾下覆羽为淡皮黄色。虹膜为褐色;嘴呈黄色,尖端为灰色;跗和趾为橙黄色,爪为淡白黄色。

【生活习性】
红脚隼前掠式翼形,适合高速直线飞行,常单独或小群体活动。不喜欢密林草原,而是更倾向于有稀疏树丛的开阔区域,例如林地或沼泽地带。它们在迁徙时,借助印度洋上的季风,以高海拔飞行渡过广阔的水域。在黄昏和清晨这两个时段,红脚隼主要捕食蝗虫、百虫、甲虫等昆虫,偶尔也会捕食小鸟、两栖动物和哺乳动物等小型生物。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在5月至7月,雄鸟往往优先选择树冠顶端营巢,偶尔会借用喜鹊巢进行繁殖。它们每窝通常产卵3至4枚,孵化期约为28至30天。雄鸟和雌鸟共同负责孵化和抚育幼鸟,直到幼鸟达到一个月左右,具备飞行能力,才会离开巢穴。

【外型辨识】
红脚隼的分布范围十分广阔,种群数量较为稳定。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珍稀物种红色名录,红脚隼已被评定为无危物种。在中国,它被认定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地理分布】
繁殖地覆盖西伯利亚东部、朝鲜半岛及中国的东北地区,冬季则主要驻留于非洲、印度、缅甸、泰国等地的南部区域。迁徙路线中,它们穿过印度洋,经过印度和斯里兰卡,部分红脚隼还会穿越泰国和柬埔寨,最终抵达南非。中国分布广泛,包括东北、华北、山东、陕西等地为夏候鸟或旅鸟,其他地区则为冬候鸟。此外,偶尔也会在意大利、瑞典等地出现。

【物种区别】
与其他相关物种,如燕隼(Falco subbuteo)和游隼(Falco peregrinus),红脚隼的体型较小,且面部特征更加独特,如橙色眼环、红色鼻蜡和红橙色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