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夜鹰目 > 夜鹰科 > 毛腿夜鹰属 > 所罗门毛腿夜鹰
所罗门毛腿夜鹰

所罗门毛腿夜鹰

英文名:Solomons Nightjar

学名:Eurostopodus nigripennis

【简介】
所罗门毛腿夜鹰(学名:Eurostopodus nigripennis)主要栖息在所罗门群岛的北部与中部地区,涵盖布干维尔岛、圣伊莎贝尔岛以及新乔治亚岛。

【外形特征】
该物种体长约25至30厘米。羽毛颜色呈棕色、红褐色和灰色的斑点与条纹。喉部有一小块白色,颈部带有淡淡的红褐色圈带,初级飞羽的外侧边缘有细小白边而非斑点。雌鸟的翅膀标记略偏淡黄色。

【鸣叫特征】
所罗门毛腿夜鹰的叫声出名,如斧头敲击木头,表现为一系列连续的“tok-tok-tok”声。

【生活习性】
这种夜行性鸟类主要在晚上活动。它们栖息于沿海地区,从海平面至300米的海拔范围内,常见于森林和海滩边的林地,有时根据自然条件在沙滩或红树林根部休息,并以飞行中的昆虫为食。

【繁殖习性】
所罗门毛腿夜鹰的繁殖季节一般在10月至12月期间。它们在距离海面20-30米的平地上筑巢,用树叶、沙子和石灰岩珊瑚构筑,每窝产一枚鸡蛋。所产的卵呈白色或粉红色,并带有斑点。

【外型辨识】
同属同科的白喉毛腿夜鹰相比,所罗门毛腿夜鹰体型较小,颜色较浅,颈圈偏棕黄色,且初级飞羽有细小白边。与新喀毛腿夜鹰的显著区别在于翼展更长,背部颜色更深,冠部暗色标记不明显,并且拥有红褐色颈环。

【物种区别】
所罗门毛腿夜鹰体型较小,颜色较浅,颈圈偏棕黄色,且初级飞羽有细小白边。与新喀毛腿夜鹰的显著区别在于翼展更长,背部颜色更深,冠部暗色标记不明显,并且拥有红褐色颈环。

【保护状况】
IUCN红色名录将其列为VU(易危)等级。全球估计数量低于2500只,自1930年代以来,它在布干维尔岛的记录日益减少,近年来仅在Tetepare岛有所发现。

【地理分布】
这种夜鹰广泛分布于北所罗门群岛和中所罗门群岛,包括Bougainville至Isabel和New Georgia群岛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