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颈毛腿夜鹰
英文名:Satanic Nightjar
学名:Eurostopodus diabolicus
【简介】
环颈毛腿夜鹰(Satanic Nightjar,学名为Eurostopodus diabolicus),是由德国自然历史学家Gerd Heinrich于1931年首次发现的中型鸟类。该物种仅分布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北部和中部山区,因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和神秘的叫声而知名。
【外形特征】
环颈毛腿夜鹰体长约27厘米,具有明显的深褐色斑点外观,头部和背部为灰褐色,腹部则呈现淡黄色条纹,喉咙处有白色至淡黄色领圈。雄鸟的喉咙领圈更白,而雌鸟则更为富含淡黄色。翅膀上特有的第3和第4外侧初级飞羽上有一个明亮的白色斑点,使其更容易被识别。
【生活习性】
环颈毛腿夜鹰生活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海拔250米至2300米之间的低地和山地雨林。它们偏爱森林边缘、道路旁的开阔地带和低矮树冠区域,这些地方多有棕榈和藤蔓等植被。主要在黄昏和黎明时在森林边缘进行昆虫捕食。
【鸣叫特征】
该物种的叫声由一系列间隔的响亮、上升的“fWIP!”音符构成,有时以快速而紧密的“fWIP-WIK!”形式出现,其中第二个音符较短且快速。在休息时,它们会发出连续的快速颤音,类似于重复的“fWIP”音。
【繁殖习性】
环颈毛腿夜鹰主要在3月至10月进行繁殖,并具有两次繁殖季节。该物种在地面上筑巢,选择有少许遮蔽的开阔地带,如蕨类和苔藓覆盖区域。巢的蛋是单生的,呈奶油色并带有淡棕色的条纹或斑点。初生雏鸟呈鹿皮色,羽毛颜色逐渐变为成鸟颜色,但条纹较少。孵化期约为31天。
【外型辨识】
与毛腿耳夜鹰和苏拉夜鹰相比,环颈毛腿夜鹰体型稍小,飞行不高于树冠,且尾巴上缺乏白色标记。此外,苏拉威西岛北部和中部的个体在尾部和肩膀上有灰色标记,胸部羽毛尖端呈现椭圆形白色;而北部岛屿的个体则无灰色标记,胸部羽毛不明显。
【保护状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环颈毛腿夜鹰列为无危物种。尽管其适应性和生存能力较强,但这并未足以阻止其总体数量的下降。环颈毛腿夜鹰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城市开发、农业、非法伐木和采矿活动。
【地理分布】
环颈毛腿夜鹰仅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的北部和中部山区。它们属于华莱士区,此区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以外,从棉兰老岛以东至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岛屿区,如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及其他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