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澳䳭
英文名:Yellow Chat
学名:Epthianura crocea
【简介】
黄澳䳭(英文名:Yellow Chat,学名:Epthianura crocea),隶属于雀形目吸蜜鸟科澳䳭属。此鸟类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外形特征】
体型小巧,体长在11至12厘米之间,体重仅有7至10克。雄性在繁殖季节有鲜明的颜色,头部与颈部呈橙黄色或亮黄色,带有明显的窄黑眉纹;背部为橄榄黄色,并带有细褐条纹;翅膀呈暗棕色,边缘为黄色或黄白色,外形上有明显的翼斑;尾巴呈黑褐色,尾中央羽毛有黄色边缘,其余部分有白尖和黄缘;腹部呈橙黄或亮黄色,胸部有独特的黑色新月形标记。雌鸟色调更为素淡,下部为黄色,面部为灰白色,眼圈呈浅色。幼鸟则类似雌鸟。虹膜为灰色,喙基部较淡,为灰色或粉棕色。
【生活习性】
黄澳䳭栖息于干旱、半干旱及热带区域,尤其是在低矮植被环绕的短暂湿地,如盐沼、淡水沼泽、水井溢流、盐湖、污水处理池和泛滥平原。食物来源包括蚂蚁、甲虫、蛾类、毛虫、苍蝇和蜘蛛等昆虫。它们通常搜寻湿润地面的猎物,并在小型灌木和草丛中活动。有时会加入混合物种群体,与其他澳䳭属物种共同觅食。
【鸣叫特征】
黄澳䳭的鸣唱高亢悦耳,通常由雄鸟发出,音似‘tee-tsu-tee’或‘pee-ee’,声音变化多样,也包括具有金属质感的‘tee-tee-tee’展示飞行时的声音。此外,还有鼻音‘nang’和在断翅展示期间的颤音。
【繁殖习性】
黄澳䳭的繁殖记录显示,它们在除二月、八月及九月之外的所有月份都有繁殖行为。巢穴为小型杯状,由草或细茎制成,有时会包含蜘蛛卵囊或羽毛,内部铺以细根、羽毛、毛发和蜘蛛卵囊。巢筑于距地面高达1.2米的草丛、灯芯草、低矮灌木或林木中,有时也会在洪水区附近。每窝通常产卵3枚,具体的孵化期未知,但已知幼鸟由双亲共同喂养,离巢期大约为11至12天。
【外型辨识】
雄性黄澳䳭在繁殖季节呈现出醒目的色泽,易于识别;雌鸟则需依据黄色下部、面部灰白色以及腹部无黑色胸斑等特征来区分。与紧密相似的雌性橙澳䳭相比,黄澳䳭的虹膜颜色较淡,翼羽边缘也是白色而非棕色,头顶、耳羽和大部分上躯部分为橄榄灰而非灰褐,这有助于区分两者。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评估,黄澳䳭目前属于“无危”类别。然而,在某些地区它们被视为相对脆弱或稀有,如昆士兰州的指名亚种、西澳大利亚州,尤其是东部昆士兰的macgregori亚种及北领地的tunneyi亚种,其数量均处于濒危或极危状态。
【地理分布】
黄澳䳭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的中北部地区,包括西澳大利亚北部和昆士兰州沿海区域及达尔文周围。在西澳大利亚金伯利地区的某些地方,其种群相对较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