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吸蜜鸟科 > 澳䳭属 > 白额澳䳭
白额澳䳭

白额澳䳭

英文名:White-fronted Chat

学名:Epthianura albifrons

【简介】
白额澳䳭(学名:Epthianura albifrons),亦被称为White-fronted Chat,属雀形目、吸蜜鸟科、澳䳭属。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南部,包括西澳大利亚西南部至新南威尔士州中部和塔斯马尼亚。

【外形特征】
白额澳䳭体长约为11至13厘米,体重在11至17克之间。雄鸟特征明显,脸部和胸部白色,黑色颈带延伸至后脑勺,上体银灰色,翅膀和尾羽上覆盖深棕色。腹部则为纯白色。雌鸟头部灰褐色,上体较淡,下体白色或淡灰色,稍带模糊的黑褐色胸带。幼鸟在外观上与雌鸟相似,头部和上体均呈灰褐色或淡棕色,白色腹部上有不明显的棕色横带。

【鸣叫特征】
白额澳䳭的鸣叫声独特且具有辨识度,发出鼻音般的“tang”声,类似巽他斑胸草雀的叫声。常见于飞行时,有时也会发出类似哀怨的哨声或尖锐的“whit whit whit”。这些鸣叫声主要用于沟通和领地宣示。

【生活习性】
白额澳䳭生活在开放且植被较矮的区域,特别偏好低矮植被覆盖的盐沼生境,如草甸、低矮灌木丛和湿地。它们也常见于海滨沙丘、路边植被、农田及高尔夫球场等较有人类活动干扰的环境。主要食物包括昆虫,偶尔摄取种子、花蜜或果实。

【繁殖习性】
白额澳䳭的繁殖季节通常在每年的6月至1月,但在湿润条件良好时也可能会选择其他时点繁殖。雌鸟负责单独筑巢,巢呈深杯状,由草、细茎、叶、根须等材料构成,一般筑于地面1米以下的灌木或草丛内。每窝通常3枚卵,最多可达5枚,孵化期大约需要13至14天,双亲共同孵化。幼鸟由双亲共同照顾,一般10至15天后便善于飞行。

【外型辨识】
雄鸟的特征性特征为其白色的脸部与显著的黑色颈带,雌鸟的头部则为灰褐色,胸带较为模糊。与同属不同物种相比,白额澳䳭通过颜色模式和分布范围等生物学特征使其易于辨别。

【保护状况】
白额澳䳭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中,保护状况为无危级别。该物种分布于澳大利亚南部,从西澳大利亚西南部到新南威尔士中东部以及塔斯马尼亚。然而,新南威尔士州悉尼地区因城市和工业不断发展而受到了影响,数量有所下降,而农业活动则可能对它们的生存提供了些许帮助。

【地理分布】
白额澳䳭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南部,包括西澳大利亚西南部至新南威尔士州中部和塔斯马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