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翅鹦鹉
英文名:Black-winged Lory
学名:Eos cyanogenia
【简介】
黑翅鹦鹉(Eos cyanogenia)是一种中型长尾鹦鹉,属于鹦形目长尾鹦鹉科红蓝鹦鹉属的鸟类。长约30厘米,主要栖息于印尼新几内亚西北部的Geelvink湾岛屿群。
【外形特征】
黑翅鹦鹉全身羽毛鲜艳,主要为红色,翼基部红色。肩部为黑色,下翼边缘带有黄色,黑色尖端。眼睛周围有紫色耳斑,虹膜红色,喙呈鲜艳的橙红色。雄雌外观相似,难以区分。幼鸟羽毛较暗,头部、颈部和腹部羽毛略带蓝黑色和沉闷的绿色色调。喙为橙褐色,虹膜是棕色的。
【生活习性】
黑翅鹦鹉通常在森林和次生植被中栖息,常以成对或小群体活动。它们经常在椰子树上休息,并以花朵、花蜜、果实和小浆果为食。红蓝鹦鹉属的鹦鹉比一般的鹦鹉拥有更细长的舌头,上有刷状的毛用于采集花蜜。
【鸣叫特征】
黑翅鹦鹉发出尖锐的'kriik!'或双音节'kriik kruk!'的鸣叫声,其中第二个音节较低沉。它们也会发出类似'skeet!'或'kleet!'的尖叫,有时还有柔和的鼻音。
【繁殖习性】
黑翅鹦鹉的繁殖习性资料有限,但通常栖息于森林环境筑巢。繁殖期一般从6月到7月开始。人工饲养条件下,孵化期约为25至28天,一窝产卵2枚,幼鸟约需11周长成羽翼丰满。
【外型辨识】
黑翅鹦鹉可通过其独特的翅膀特征与相似的物种(如彩虹吸蜜鹦鹉和黑顶鹦鹉)区分开来。黑翅鹦鹉拥有黑色翅膀上覆羽、肩膀和主要飞行羽,并且有红色的尾翼。
【保护状况】
黑翅鹦鹉被列为IUCN近危物种。CITES将该物种列为II级保护,若不妥善管理,黑翅鹦鹉的种群还会继续受影响。狩猎、栖息地丧失和小种群规模都是对其生存的威胁。这些因素使得长期保护计划变得至关重要。
【地理分布】
主要栖息于印尼新几内亚西北部的Geelvink湾岛屿群,包括Biak、Numfoor、Manim和Meos Num岛。它们生活在沿海地区的椰子种植园、再生林地、灌木丛生的荒地和长着一些大树的乡村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