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色纹霸鹟
英文名:Variegated Flycatcher
学名:Empidonomus varius
【简介】
杂色纹霸鹟(台湾称杂色冕霸鹟;英文名:Variegated Flycatcher;学名:Empidonomus varius)是雀形目霸鹟科下唯一的现存物种,隶属于杂色纹霸鹟属(Empidonomus)。如按照特定分类学系统,则冠灰纹霸鹟亦可能归于该属。这种鸟常见于南美洲的多种生境中。
【外形特征】
杂色纹霸鹟拥有复杂的鸟类外观:头部图案花纹独特,具黑色眼罩和冠羽,以及宽阔的白色眉纹和髭纹。其黑色冠羽中央有黄色斑点,尽管常常难以直观辨认。体羽条纹清晰,臀部和尾部为肉桂色。
【生活习性】
该鸟种广泛分布于南美洲的多种环境,如森林、林地、草原和城市绿化带。杂食性,主要以昆虫和蜘蛛等陆生无脊椎动物为食。
【鸣叫特征】
杂色纹霸鹟发出一种鼻音似的“pseeeu”叫声。
【繁殖习性】
筑巢时间最早可记录至10月中旬,产卵期从11月末至12月间。巢通常建造在水平树枝的叉口,高度在1至8米间。巢呈扁球状,由小枝条和叶茎构成,内衬细根和叶脉,整体直径约15厘米,高7厘米,内径6厘米,蛋室深度为2厘米。巢重约40克。每窝产2-3枚淡黄色、带有栗褐色和灰色斑点的圆形蛋,尺寸约20-21.5毫米宽,15-16毫米径。孵化和离巢周期未知,有时被紫辉牛鹂寄生。
【外型辨识】
杂色纹霸鹟与海盗霸鹟相似,体型上更大,颜色相对更淡,尾部和臀部呈肉桂色,翅膀图案更为醒目。
【保护状况】
杂色纹霸鹟未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具体保护等级,但已列入2009年的鸟类红色名录。
【地理分布】
杂色纹霸鹟广泛分布于南美洲,涵盖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乌拉圭和圭亚那地区。同时,其也偶尔出现于大陆北部和西北部。北美地区内,Mexixo以北区域的记录较为稀有,仅有几次记录,包括美国缅因州(1977年)、田纳西州(1984年)、安大略省(1993年和2020年)、华盛顿州(2008年)、佛罗里达州(2013年和2021年)和得克萨斯州(2016年),以及加拿大密歇根州(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