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纹霸鹟
英文名:American Dusky Flycatcher
学名:Empidonax oberholseri
【简介】
暗纹霸鹟(英文名:American Dusky Flycatcher,学名:Empidonax oberholseri)属于雀形目霸鹟科,是一种栖息于北美的小型食虫鸟类。它们广泛分布于加拿大西部和美国西部的山区,在山地斜坡和丘陵地带的灌木丛及散落树木中筑巢繁殖。
【外形特征】
暗纹霸鹟体长为13至15.2厘米,体重约9.3至11.4克。比其他常见霸鹟属鸟种,暗纹霸鹟的体色更偏向灰橄榄至灰褐色以及白色,伴随少许黄色调,喉部为纯白色,尾羽呈现白边。其眼环明显,有时会延伸至眼窝前方,形成类似眼镜的效果。翼缘通常较窄且发白,但在幼鸟和初冬羽换后可能更宽,呈轻微奶油色。
【鸣叫特征】
暗纹霸鹟的鸣叫有三个部分组成,其干涩的“wit”声较为常见,与其它Empidonax属鸟种的叫声类似。很少被听到的另一系列叫声可能是仅雄鸟发出的类似悲伤的“dew-hic”。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偏好于在开阔的松树林、山地灌木丘、河边柳林及白杨林筑巢。繁殖季节中,它们通常选择低矮的树枝垂直分叉处建造杯状巢。暗纹霸鹟主要以昆虫为食,善于从栖木直接飞出捕捉空中飞行者,或者悬浮于空中从树叶上取食昆虫。
【繁殖习性】
暗纹霸鹟在春季繁殖,雌鸟负责孵卵,而雄鸟则给雌鸟提供食物支持。雌雄共同喂养幼鸟,幼雏大约在18天左右离巢。繁殖主要集中在北美的山地区域。
【外型辨识】
暗纹霸鹟具有中间体特征:其尾部更长,喙较短,并且颜色更深;比灰霸鹟的尾部略短,喙更短,但颜色更深。秋季时节,由于换羽时间差异,暗纹霸鹟的羽毛颜色虽会变淡、逐渐磨损,不过哈氏纹霸鹟则仍然保持较为新鲜的羽毛颜色。
【物种区别】
暗纹霸鹟与其他两种同类鸟类,哈氏纹霸鹟和灰霸鹟,相比,具有中间体特征:其尾部更长,喙较短,并且颜色更深;比灰霸鹟的尾部略短,喙更短,但颜色更深。秋季时节,由于换羽时间差异,暗纹霸鹟的羽毛颜色虽会变淡、逐渐磨损,不过哈氏纹霸鹟则仍然保持较为新鲜的羽毛颜色。
【保护状况】
该物种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其保护级别为 “LC” 即为无危状态。
【地理分布】
繁殖区域位于北美,集中在加拿大西部和美国西部的山区。非繁殖期间迁徙至美国西南部及墨西哥。此外,该物种在迁移途中会在沙漠地区停留,包括美国西南部的莫哈韦沙漠、索诺兰沙漠及奇瓦瓦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