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纹霸鹟
英文名:Least Flycatcher
学名:Empidonax minimus
【简介】
小纹霸鹟,学名Empidonax minimus,属于雀形目霸鹟科纹霸鹟属。常因叫声而被识别。这种北美东部最小的Empidonax属鸟类,在体型、颜色及栖息地的选择上具有一些显著特征。
【外形特征】
小纹霸鹟体型小巧,身长约12至14厘米,翼展19至22厘米,体重约10.3克。背部呈暗淡的橄榄灰色,腹部为白色,胸部略带烟灰色。眼周有一白色眼环,极具识别度。两翼间的白色翼带非常显著,是与其他Empidonax属鸟类区分的重要特征。幼鸟在这些特征上与成鸟类似,但翼带颜色稍深,上体稍偏棕色,翼带则更接近肉桂色。
【鸣叫特征】
小纹霸鹟最具辨识度的声音为响亮的“che-BEK, che-BEK”,通常伴有短暂而干涩的“whit”叫声。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偏好栖息于多样化的林地中,主要位于靠近水源处的林地或灌木丛附近。它们分布范围包括加拿大西部至美国中北部和东北部,冬季则向南迁徙至中美洲,从墨西哥至巴拿马。它们在落叶林、次生林和森林边缘活动,偶尔出现在针叶林边缘一带,尤其是那些接近开阔地带或林缘的区域。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定在春季,通常每群小纹霸鹟占据2至30个领域。由雌鸟编织草枝,将其建筑为小树或大枝顶端的小巢。巢平均离地面12至25英寸。每窝鸟会产卵3至5枚,通常多为4枚。卵孵化期一般为13至16天,雏鸟将在首次飞翔后飞行12至17天,此后继续由双亲喂养2至3周。
【外型辨识】
辨认小纹霸鹟的关键在于与其他三种Empidonax属鸟类相较,小纹霸鹟具有较短的初级飞羽伸出及更淡的上体背景色,其次是翼带上白色条纹更加明显,结合白色眼环和略叉的尾巴特征,可以显著区别出来。
【物种区别】
与哈氏纹霸鹟相比,小纹霸鹟下颌的暗色部分较小,头部及背部呈现出一致的颜色。此外,小纹霸鹟在鸣叫声中具有响亮的“che-BEK, che-BEK”声音和干涩的“whit”叫声。
【保护状况】
小纹霸鹟的保护状态按IUCN标准被列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小纹霸鹟广泛分布于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过渡地带;同时,在中美洲和南美洲也有其活动踪迹。它们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