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草鹀
英文名:Serra Finch
学名:Embernagra longicauda
【简介】
南美草鹀(Embernagra longicauda),亦称Serra Finch,是一种特有分布于巴西东部高地的雀形目裸鼻雀科鸟类。这些鸟类具有明显的头部灰青色与白眼圈特征,背部和翼部则展现出均匀明快的草绿色,形成独特的纹理。胸腹部呈现出浅灰白色,从喉部延伸至腹部,背脊直至臀部则逐渐过渡为暗棕色并夹杂着些许斑点。
【外形特征】
南美草鹀体长约21.5厘米,外观精怪且颜色鲜艳,拥有一条修长的尾巴和小巧的翅膀,增加了其独特的光彩。其头部灰暗且脸颊与眼线对比明显,有显著的眉线和环绕眼部的白色新月形斑块。上体为柔和的绿灰色,缀有釉绿边缘的头罩,比背部更显明亮。尾部中央羽毛为浓郁的绿色,镶边为深褐色,下体通常带有温暖的黄色调,呈现出脏白色,并且腹部与臀部区域颜色柔和。喙从黄色至橙黄色渐变,鼻孔黑色,腿脚灰至肉橙色。雌雄鸟类在形态上极其相似。
【鸣叫特征】
南美草鹀的叫声清脆,主要包括一个响亮的‘tsi, tsoweee’声,通常每隔4-5秒重复一次。其基本固定的鸣叫还包括嗡嗡的‘tziiup’声。这种鸣声极具辨识度、富有节奏,雄性和雌性均会共同鸣叫以表现出二重唱的独特形态。
【生活习性】
这是一种偏好在干燥灌木丛及草地环境中栖息的鸟类,常见于湿润山谷附近的林区和灌木带,栖息地海拔范围在900-2100米之间。在某些栖息区,它倾向于锁定干旱部分的高度较高地段。该物种一年四季均会在其领地中结队生活,展现出良好的群体凝聚力。
【繁殖习性】
此种鸟的繁殖信息尚有限,但已知其繁殖周期通常发生在10月至2月份。它们会在灌木或灌木丛上30-60厘米的高度处筑巢,用草叶片制成大型低杯状巢,内壁较薄,内部无衬垫也无外饰。每窝通常产出2枚蛋,蛋的尺寸为25.3毫米x18.9毫米,蛋壳呈纯洁的粉红色,带有棕色、黑色斑点。有报告指出巴西的紫辉牛鹂曾寄生在南美草鹀中。
【外型辨识】
与裸鼻雀科中其他种类相比,南美草鹀拥有更长的尾巴以及独特色彩的喙部和白色眼圈,尤其在幼鸟与成鸟在颜色上的鲜明对比上更为显著,也是一种小型鸣禽。南美草鹀这一物种,种族分布范围较为局限且呈片状覆盖,栖息于热带稀树草原或小灌木地区,遵循典型的繁殖规律,在地面或者灌丛地带筑建碗型巢,并以植物种子和结果实为食物来源,在某些阶段也会取食虫类等小型动物,饥饿时期少量非自然食物亦可能被食用。
【保护状况】
南美草鹀分布范围固定于巴西东部的高地,主要集中于巴伊亚州中部、米纳斯吉拉斯州和埃斯皮里图圣多州西南端。尽管其栖息地受到农业开发的威胁,但森林砍伐却为该物种创造了一些新的栖息空间。该物种目前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为低危(LC),保证了它在此物种的国际保护层面上的持续关注与资料更新。
【地理分布】
南美草鹀主要分布于巴西东部高地,主要集中于巴伊亚州中部、米纳斯吉拉斯州和埃斯皮里图圣多州西南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