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鹀
英文名:Tristram's Bunting
学名:Emberiza tristrami
【简介】
白眉鹀(Emberiza tristrami),也被称为Tristram's Bunting,是属于雀形目、鹀科、鹀属的一种小型鸣禽物种。其俗名有白三道儿、小白眉、五道眉。该物种由罗伯特·斯温霍在1870年首次描述,目前主要分布于东北亚的针叶林地带,并在冬季迁移到中国南方及东南亚部分地区越冬。
【外形特征】
白眉鹀全身长约14-15厘米,重约14-21克。雄鸟头部黑色与白条纹对比鲜明,包括一只明显的白色顶冠纹和宽阔的白色眼眉纹。背部为淡锈褐色,腹部则为白色,胸部和两侧分布有栗色斑纹。与之相比,雌鸟体型较小,头部为灰褐色,带有相似的条纹图案,下颌和喉咙为淡黄色。幼鸟的颜色与雌鸟相似,但颜色更为暗淡。
【生活习性】
白眉鹀主要栖息于海拔700至1100米的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等生态环境中,群居于稠密林下植被的地方。繁殖期通常在5月至7月之间,此时雄鸟在林间鸣叫以吸引雌鸟。喂养的食材主要是植物种子和昆虫。白眉鹀性格胆小,逃避能力强,这反映了它们善于在林中隐蔽以避免天敌。
【鸣叫特征】
无相关内容。
【繁殖习性】
繁殖期时,雄鸟会在树支间高声鸣叫吸引配偶。巢通常建在灌丛或草丛中,由干草与细软植物织成碗状构造。每窝通常产卵4-6枚,卵色为灰色或浅蓝绿色,孵化期为13-14天。
【外型辨识】
无相关内容。
【物种区别】
白眉鹀与黄眉鹀相比,缺乏黄色眉毛,喉部颜色更深,胸部及两侧的纵纹较少。
【保护状况】
白眉鹀被IUCN评为无危等级(LC)。目前未发现其数量有明显衰退的迹象。不过,此鸟主要依赖于特定的自然生态区,随着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加,保护其栖息地成为重要的工作内容。
【地理分布】
繁殖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内蒙古、外蒙古北部和东部、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的北部;越冬区分布至中国南部、中南半岛北部、以及东南亚部分地区;偶尔经过韩国、日本等友邻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