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纹鹀
英文名:Striolated Bunting
学名:Emberiza striolata
【简介】
黑纹鹀(学名:Emberiza striolata),属于雀形目鹀科,是一种小型鸣禽。该物种体型纤细,长度约为12至13厘米,体重在12至16克之间。
【外形特征】
黑纹鹀具有明显的灰色头部、栗褐色翅膀以及双色喙。雄鸟的脸部条纹复杂,包括深色胸纹及三道亮白色条纹;相比之下,雌鸟的条纹较淡,没有雄鸟的深色线条。非洲亚种的胸部呈更深的栗色和头部,相较于亚洲的个体有所不同。
【鸣叫特征】
雄鸟在繁殖期常从低矮的灌木或岩石上发出一系列快速的不规则鸣叫声,包括嗡嗡声和甜美的哨音,每一个鸣叫持续约1.5至2秒。其飞行叫声类似于麻雀的‘chielp’声。
【生活习性】
这种鸟栖息在干燥地区的岩石地带,并经常靠近水源且邻近村庄和农场。有时它们在亚洲废弃建筑中筑巢。在冬季,它们的活动范围更广,可能会出现在靠近耕地的地方。它们主要以种子为食,但在喂养幼鸟时期,也以昆虫为主。
【繁殖习性】
在印度地区,常在近普纳的Saswad观察到繁殖。每窝产卵数量为两到四枚,孵化期约为14天。
【外型辨识】
黑纹鹀的面部条纹相对其他相近物种更为显著,腹部的羽毛也更为苍白。在东部乍得如(亚种jebelmarrae)鸟类则显示出与家鹀的混血迹象。
【保护状况】
黑纹鹀属于小型鸣禽,通常在地面或灌木丛中筑巢以繁衍后代。目前该种被列入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清单,属低危(LC)级别。
【地理分布】
黑纹鹀广泛分布于东北非至西南亚洲的岩石灌木地带,具体地域包括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埃及、以色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西部,以及在非繁殖期扩展到更广泛的区域如索马里和肯尼亚北部。此外,此种鸟类还分布在阿富汗、乍得、吉布提、厄立特里亚、约旦、沙特阿拉伯、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塞内加尔与西班牙等地。至少有部分种群作为旅鸟出现在其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