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鹀科 > 鹀属 > 蓝鹀
蓝鹀

蓝鹀

英文名:Slaty Bunting

学名:Emberiza siemsseni

【简介】
蓝鹀(学名:Emberiza siemsseni),是中国特有种,属雀形目鹀科。体长约13厘米,重约20克,喙呈圆锥形。雄鸟通体石板灰蓝色,雌鸟深棕至橄榄褐色,两性均具有较宽的尾羽。

【外形特征】
雄鸟通体石板灰蓝色,腹部白色,头部为脏橙色;雌鸟整体呈深棕至橄榄褐色,腹部分别较浅。幼鸟则显橄榄棕色,边缘略带橄榄褐色。翅膀上覆羽尖端有细纹,最外侧尾羽有细长白斑。

【生活习性】
蓝鹀栖息于亚热带山谷森林中的山地和丘陵地带,繁殖季节主要位于1500至2100米的竹林附近,冬季则会下降至500至1700米的低地。非繁殖期常见于村落和城市公园,以小昆虫和少量植物种子为食。

【鸣叫特征】
蓝鹀的鸣唱声高亢且内容多样,包含类似雀类的乐章和树鹨的片段,常发出尖锐的“zick”或双重音“zick-zick”。

【繁殖习性】
6月初开始筑巢,每窝产卵约5枚。巢位于河边灌木丛中,距地面约1.5米。

【外型辨识】
蓝鹀与灰鹀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雄鸟全身石板灰蓝色,雌鸟深棕至橄榄褐色。尾羽最外侧一对有白斑,显著区别于其他鹀类。

【物种区别】
与灰鹀的不同在于,蓝鹀的尾羽仅最外侧一对有白斑。

【保护状况】
IUCN评估(2016年):无危(LC)。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2021年2月5日)。

【地理分布】
繁殖区位于中国中部及东南部,包括甘肃东南部、四川中部及东南部、陕西南部。非繁殖期迁徙至中国中部和东南部较低海拔区域,并可能延伸到东北部一些地区。该物种常见于退化次生林,主要栖息在海拔500-1800米的次生林和灌丛地带。

【其他】
2024年6月,蓝鹀首次被监测人员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