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鹀科 > 鹀属 > 苇鹀
苇鹀

苇鹀

英文名:Pallas's Reed Bunting

学名:Emberiza pallasi

【简介】
苇鹀(学名:Emberiza pallasi),又名山家雀儿、山苇容,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小型鸟类。

【外形特征】
苇鹀的喙短而直。繁殖季节雄鸟头部、喉部呈黑色,具有明显的白色领圈。雌鸟及非繁殖季雄鸟呈沙色或酌有黑白灰三色的沙褐色,髭纹色泽较淡。上体灰褐色,下体淡黄色,具暗褐色纵纹。翼覆羽边缘偏淡黄,形成两道明显的翼带;尾羽棕色并带有白色边缘。

【鸣叫特征】
苇鹀的鸣叫音高而短促,多重复发出“chi chi chi chi chi chi”或“srri srri srri srri srri srri”。此外,苇鹀还会发出类似于麻雀的`chlip`声。

【生活习性】
苇鹀活跃于湿地、河谷及近水的灌木丛中,繁殖于北极圈至温带亚洲的苔原地带。秋季开始向南迁徙至东亚南部地区。它们喜爱在开阔的落叶松林和接近水域的灌木丛中活动。饮食主要包括昆虫和种子。

【繁殖习性】
苇鹀的繁殖期为6月到7月,有时可能更早。筑巢于灌木丛中或地面,由草和莎草等材料构成,衬以细草和毛发。每窝产卵3到5枚,孵化期为11天,雏鸟留巢期约10天。

【外型辨识】
与芦鹀相比,苇鹀体型较小,喙更细直,尾更长,上体颜色更冷淡。其翼覆羽为灰色,翼带明显。

【保护状况】
苇鹀被列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版的无危(LC)等级。

【地理分布】
苇鹀繁殖于俄罗斯北部至堪察加半岛,包括蒙古和外贝加尔地区,冬季则迁徙至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及中国中部和东部。在中国主要为旅鸟或冬候鸟,广泛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及福建等省区。

【物种区别】
苇鹀与芦鹀相比,体型较小,喙更细直,尾更长,上体颜色更冷淡。其翼覆羽为灰色,翼带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