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鹀科 > 鹀属 > 黑头鹀
黑头鹀

黑头鹀

英文名:Black-headed Bunting

学名:Emberiza melanocephala

【简介】
黑头鹀是一种属于雀形目鹀科的鸟类,首次在1769年由奥地利博物学家乔瓦尼·安东尼奥·斯科波利描述。它们主要分布于东南欧至伊朗的繁殖区,并会在冬季迁徙至印度,偶尔会进一步到达东南亚。

【外形特征】
黑头鹀体重约为23至33克,体长15.5至17.5厘米。繁殖季节中的雄鸟头部几乎全黑色,颈部两侧和喉咙呈鲜黄色,背部及翅膀上的覆羽为红色与棕色,尾羽黑色并带有浅色边缘。雌鸟和非繁殖季节的雄鸟则为淡褐色,腹部淡黄色,喉咙至胸侧带有粉褐色。幼鸟的外观与雌鸟相似,但额、冠顶尖部、颈部和背部羽毛有较明显的淡化边缘。

【鸣叫特征】
该鸟种的鸣声音调较为平淡,主要为一系列嗡嗡声。叫声多样化,包括麻雀般的叽叽声和高音的“tseep”声。雄鸟在迁徙时还会有特定的歌声,由一系列加速的高音符组成,韵律明快。

【生活习性】
黑头鹀在繁殖季节喜于开阔地带,如森林边缘和果园。冬季它们会离开繁殖区,迁徙到农田或草地等区域过冬。通常它们以种子、昆虫和其他植物材料为食,并常在低矮的灌木或地面觅食。

【繁殖习性】
黑头鹀在春季开始进行迁移,直接朝东南方飞行,速度快。生殖行为从5月中旬开始,6月进入高峰期,年产一窝。该物种已被列为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无危物种(LC)。

【保护状况】
在中国,黑头鹀被纳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这些鸟类在亚洲、欧洲和中东各地都有观察记录,有时甚至会出现在中国的新疆与东南部地区。

【地理分布】
尽管它广泛分布,但该物种在一些地区由于农业和栖地变化而导致种群数量减少。有需关注其环境变迁对繁殖与栖息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欧洲和亚洲的过渡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