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鹀科 > 鹀属 > 藏鹀
藏鹀

藏鹀

英文名:Tibetan Bunting

学名:Emberiza koslowi

【简介】
藏鹀(学名:Emberiza koslowi),又称Tibetan Bunting,是中国青藏高原东部特有的珍稀鸟类。首次被发现于1900年。

【外形特征】
雄性藏鹀在繁殖季节具有独特的黑色冠和宽阔的白色眉纹,几乎从眼圈延伸至颈侧,耳部黑色,颊至下颌呈现红棕色。背部颜色鲜艳,呈明亮的红栗色,上覆橄榄灰,翅膀和尾深暗,呈黑褐色。雌鸟外形不同,头部为橄榄灰,全身颜色较浅,包括喉和胸部,下腹转为灰色,可能伴有淡的粉红色调。喙呈蓝黑色,脚为橙黄色。

【生活习性】
藏鹀主要栖息在海拔3500-4700米的高地,高山草甸、高原草地及灌木丛之间,喜欢在贫瘠的高山环境和山柳灌丛区域觅食。冬季会结成小群体共同活动。以昆虫为食,如鳞翅目幼虫等,夏季还会捕食蝴蝶、蚱蜢和甲虫。

【鸣叫特征】
藏鹀的鸣叫声为短促、高亢的“pi-pi-pipipew”音符序列,简单而直白。也有长鸣的“seee”声,可能是警告或联系同伴的信号;另外,飞行时会发出“tsip tsip”的声音。

【繁殖习性】
雌鸟每次产卵通常有3至4枚,筑巢呈圆顶形状,与同类的开放式巢穴结构不同。藏鹀在中国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

【外型辨识】
此鸟是中国独有的物种,迄今仍被视为世界上最神秘的鸟类之一,由于罕见且难以观察到,其生活习惯和繁殖行为尚不完全明了。

【保护状况】
藏鹀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6年为近危种(NT),并已纳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

【地理分布】
藏鹀集中分布在中国的青藏高原东部,包括青海省如玉树、果洛以及四川省阿坝县等,位于海拔3500至4700米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