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鹀科 > 鹀属 > 栗耳鹀
栗耳鹀

栗耳鹀

英文名:Chestnut-eared Bunting

学名:Emberiza fucata

【简介】
栗耳鹀,又名高粱颏儿、赤脸雀,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分布广泛,见于西伯利亚、日本、朝鲜半岛、印度及中国等多个地区,特别活跃于低山及半山地区的河谷沿岸草甸和灌木丛中。

【外形特征】
成年雄鸟显示出灰色的头顶和颈背,具有暗色纵纹;耳羽呈亮栗色,眼圈为白色,眼下方有条状的黑色胡须状纹,喉部白色,颊纹为黑色并延展至胸部形成独特的横带;上体灰褐色至深棕,翼和尾为深棕色,尾端具白色痕迹。下体主要为白色,胸侧有栗色带,腹部橙棕色渐变淡,两胁有细纹。雌鸟色彩更淡,幼鸟则上体为褐色,下体黄色,且胸部两侧有细横纹。

【鸣叫特征】
其鸣叫声为快速、连续的笞啪声,开头为类似"zwee"或"zip"的声音,随后加快并以两到三个清晰的声音终止。叫声则是激突的"pzick"音。

【生活习性】
栗耳鹀偏好的栖息环境是低山、平原、河谷、湿草地及林缘地带的灌木丛,喜独居或成小群活动。繁殖期主要以昆虫、植物种子等为食,冬季也吃部分农作物。

【繁殖习性】
它们筑杯状巢,通常位于地面或低矮灌木林中,每窝产卵3至6枚,通常为4枚,且有2至3枚占多数比例。卵为淡灰或白底色,带有褐色斑点。孵化期大约12天,鸟类自出生到离巢经历约10至11天,由雌雄鸟共同喂养。

【外型辨识】
栗耳鹀与同属其他物种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其独特的栗色耳羽和黑色颊纹。不同亚种间也存在差异,比如,E. f. arcuata亚种色调较深且胸部横带更宽;E. f. kuatunensis 则上体颜色更深,以红褐色为主,胸带较窄。

【保护状况】
该种被列为IUCN无危物种(LC)。

【地理分布】
繁殖区涵盖西喜马拉雅山脉、中国中部、蒙古北部、韩国、日本及中国东部的部分区域。冬季迁移至印度东北部、东南亚及日本南部、韩国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