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喉鹀
英文名:Yellow-throated Bunting
学名:Emberiza elegans
【地理分布】
黄喉鹀的分布范围广泛,主要为东亚地区。在繁殖季节,它们主要栖息于东北及远东等地;而在越冬和迁徙期间,则可见于中国、台湾、韩国以及日本等地。
【外形特征】
黄喉鹀是一种小型鸟类,体长约15-16厘米,体重在11-24克之间。头部为黑色或褐色,具高翘的羽冠,眉纹呈现出黄白色或黄色。雄性在繁殖季节时表现尤为鲜艳:头黑色、羽冠竖立,头顶簇出黄色,胸前有明显的半月形黑色斑块,喉部黄色,小腿呈现红色或肉色。相比之下,雌性的外观较为暗淡,顶部颜色较浅,黑色和黄色特征不明显。
【生活习性】
黄喉鹀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次生森林、阔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的林缘灌丛中,尤其是河谷沿岸的疏林荆丛。繁殖期间它们行动独立或与伴侣相伴;其他时节则常常形成小群。觅食时喜欢在灌木丛和草地上跳来跳去或飞起落下,有时也会在幼树和矮树上栖息。
【繁殖习性】
黄喉鹀的繁殖期为5-7月间,在低山角落、地面的草丛或幼树木上搭建巢穴。巢呈杯形结构,由枯草叶、动物毛等材料构成。每窝产出蛋4-6枚,孵化周期约为11-12天。刚孵化出的雏鸟无羽且紧依在父母身旁。
【外型辨识】
黄喉鹀分为两个亚种,主要区别在于脸颊色与黑色边缘的存在与否以及颊后浅色斑块的不同特征。
【保护状况】
黄喉鹀被列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等级,并且也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的有益的、有重要经济或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有所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