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鹀科 > 鹀属 > 黄道眉鹀
黄道眉鹀

黄道眉鹀

英文名:Cirl Bunting

学名:Emberiza cirlus

【简介】
黄道眉鹀(学名:Emberiza cirlus),又称Cirl Bunting,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一种小型鸣禽。分布于南部欧洲、地中海岛屿、北非以及土耳其的温带至亚热带灌木林地。该物种被引入新西兰,并在南岛成功建立种群。在英国南部和威尔士曾广泛分布,现仅限于德文郡南部狭窄区域内。

【外形特征】
黄道眉鹀雄鸟在繁殖期具有引人注目的头型和胸部花纹。头部呈现灰绿色至颈背,并有精细的黑色条纹,且明显的眼纹被宽阔的黄色眉纹和长黄色颊纹包围。黑色颏和喉部下面有一个黄色的上胸带,中间夹有一条宽阔的橄榄绿色横带,胸侧呈栗色,再下方则是淡黄色的下胸和腹部,尾下覆羽逐渐变白,两胁处有棕色条纹。

雌鸟及非繁殖期的雄鸟外形上与繁殖期的雄鸟相似,但头部和胸部的花纹更为模糊,上体颜色更浅,下体呈淡橄榄灰色,胸侧为淡锈色,下体淡黄色,腹部几乎无深色条纹。雌鸟与雏鸟在非繁殖期特别难以区分,它们有更深的暗色眼纹和髭纹,肩部有红褐色的痕迹,尾羽为棕色,三级飞羽边缘显淡色。

【鸣叫特征】
雄性黄道眉鹀具有单调的歌曲,其独特声响如极北柳莺般的响亮颤音,连串悦耳的清脆金属声“tsiu”及较长的声音“tseeu”。

【生活习性】
黄道眉鹀栖息于阳光充足的灌木丛、小块林地和被开阔田地围绕的生境中。它们偏好南向的地形和有树荫覆盖的地方。在冬季时倾向于选择休耕地或茬地。繁殖季节,它们主要捕食昆虫,其他时间则主要以草籽和谷物种子为食。

【繁殖习性】
黄道眉鹀的繁殖季通常从四月中旬持续到八月,有时可延续到九月初,期间一般产两窝,最多可至三窝。雌鸟负责巢穴的建造,巢以茎秆、草、干根及苔藓制成,内层覆以细草和毛发,通常位于低处,位于密集灌木、针叶树木或者其他类似植被内的隐蔽位置。

每个巢中的蛋数为2-5枚,一般3-4枚,蛋的颜色为灰褐色,带有许多赤褐色的斑点和条纹。孵化时间约12-13天,由雌鸟独立完成孵化工作。之后,雌雄鸟共同喂养雏鸟,直到其大约在11-13天后离巢。

【外型辨识】
与黄鹀相比,黄道眉鹀具有更加明显的头部暗色条纹,特别是臀部区域的颜色为灰橄榄色,而不是较为鲜艳的锈色。黄道眉鹀与麻雀形状类似,鼻孔半被短额须遮掩。它们的翅膀发达,第一枚初级飞羽通常会退化,而第2~5枚则几乎是等长的。

【保护状况】
黄道眉鹀的最新IUCN保护等级为LC(无危),显示它们属于不太可能立即灭绝的物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将黄道眉鹀列入低危(LC)名录。

【地理分布】
其繁殖区远至英格兰南部、法国南部、德国南部直至罗马尼亚南部、南至伊比利亚半岛、北非、地中海岛屿以及土耳其西部和北部沿海。非繁殖区域通常包括临近的田地和农田边缘。旅途时常出现在比利时、捷克共和国、丹麦、埃及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