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灰眉岩鹀
英文名:Rock Bunting
学名:Emberiza cia
【简介】
淡灰眉岩鹀(Emberiza cia),属于雀形目鹀科,是一种分布在新疆西北部、西藏等地区的留鸟。常见于海拔200-4000米的山麓、丘陵、平原及山地等开阔地带。
【外形特征】
雄性淡灰眉岩鹀的头部有鲜明的黑色条纹,胸腹部为栗色,上体为深褐色,下体为淡色;雌性和幼鸟的颜色稍显柔和,头部条纹不如雄鸟明显。具体而言,雄鸟头部和胸部呈现灰白色,与黑色侧冠纹、眼纹和髭纹形成对比。背部和翅膀上覆羽为深棕色,翼上有两道白色翼带,尾部为黑色,外侧尾羽边缘呈白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色彩更为暗淡。幼鸟头部有棕色条纹,胸部和两侧有暗色斑纹。
【鸣叫特征】
该鸟的鸣叫声特点是清脆悦耳且音调较高,带有多种突然的音阶变化,有时是短促的高音符,最后一音上升并重复。通常的叫声为软弱而尖锐的‘tzi’音及变体音,受惊时会发出‘trrr’的声音。
【生活习性】
淡灰眉岩鹀栖息在裸露的低山丘陵、高山和高原上的岩石荒坡、草地和灌丛中。白天在地面上活动,觅食时会发出“jier、jier”的叫声。它们主要以草籽、果实、种子和农作物为食,繁殖期间则以昆虫和幼虫为主。通常成对或单独活动,但在非繁殖季节,会形成小群体。它们偏好朝南的斜坡,尤其是在有树木的灌丛、草地或岩石地面。
【繁殖习性】
淡灰眉岩鹀的繁殖期通常为3月底至8月,产卵高峰期在5月,有时产卵数量可达两窝或三窝。它们会在地面上的浅坑内筑巢,由干草、苔藓和毛发等材料构成。雌鸟负责筑巢并独自孵化,每窝产卵3-6枚,孵化期约13-15天。雄性和雌鸟共同抚养雏鸟,雏鸟留在巢中的留巢期大约为9-13天。
【外型辨识】
相较于灰眉岩鹀,淡灰眉岩鹀的分布区域限于新疆的西北部和西藏等地,侧冠纹是黑色而非栗色,此外,淡灰眉岩鹀的翼上有两道明显的白色翼带。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评估,淡灰眉岩鹀的保护级别为无危(LC)。它们的繁殖区域包括西北非洲、南欧、东至中亚,以及喜马拉雅山脉,繁殖季节后一些个体会迁移至较低海拔的耕作区。主要栖息地为裸露的低山丘陵、山地岩石荒坡、草原、以及灌丛地带。
【地理分布】
淡灰眉岩鹀为部分迁徙鸟类,它们营巢于草地、灌丛甚至农田边缘。尽管该物种生活在广阔的地理区域内,但分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栖息地的变化和人为活动都对这种鸟类构成一定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