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眉鹀
英文名:Yellow-browed Bunting
学名:Emberiza chrysophrys
【简介】
黄眉鹀,学名Emberiza chrysophrys,属于雀形目、鹀科、鹀属。其在中国的俗称包括金眉子、黄三道、五道眉儿或大眉子。在繁殖季节栖息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泰加林,在越冬时分布于中国的中部和东部地区。
【外形特征】
雄性黄眉鹀在繁殖季节时,头部为黑色并装饰有条纹,眼睛上方有一显著的黄色眉纹,眉纹后逐渐转为白色。雌性的外观较为相似,但头侧主要是棕褐色,眉纹呈土黄色,下体各部位的白色延展度不如雄鸟明显。
【鸣叫特征】
该鸟种的鸣叫声比较独特,常常从清晰的拉长音开始,随后快速结束,听起来像“chueee swii-swii chew chew chew”或者“chueee tsriii tzriii wee-wee-wee tzitzi-tueei”。其叫声可形容为尖锐地“zick!”或“ziit”。
【生活习性】
黄眉鹀主要生活在开阔的森林和灌木丛中,在繁殖期间偏爱泰加林的环境,而冬季则在较温暖地区活动。其生活方式多为单独或小群活动,并常与其他种类的鹀混群。它们大多以昆虫、蜘蛛和植物的种子作为食物来源。
【繁殖习性】
春季黄眉鹀开始迁徙,穿越中国的东北地区,而秋季则经由更为南部的路线越冬。该种群在树上筑巢,每窝产卵4枚。
【外型辨识】
与相似种如白眉鹀相比,黄眉鹀的黑色下颊纹更为深和明显,并且该纹线路向胸部延伸至融合。
【保护状况】
黄眉鹀在中国属冬候鸟或旅鸟,在中国的南部地区越冬。该物种的生存被列入了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黄眉鹀也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为无危(LC)物种,表明该物种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及数量都是充足而稳定的。
【地理分布】
在俄罗斯有较高的发现率,偶发于法国、日本、朝鲜等地,中国境内可于东北、山东及河南等地发现。其主要生境包括森林边沿、草原、灌木丛及农田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