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鹀科 > 鹀属 > 蓝头圃鹀
蓝头圃鹀

蓝头圃鹀

英文名:Cretzschmar's Bunting

学名:Emberiza caesia

【简介】
蓝头圃鹀(学名:Emberiza caesia),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一类生物,主要分布在希腊、土耳其、塞浦路斯以及黎凡特地区。它们繁殖于阳光充足的开放丘陵地带,冬季则迁徙至苏丹和厄立特里亚北部。偶尔被发现漂泊至欧洲西部,极为罕见。

【外形特征】
成年雄性蓝头圃鹀具有灰蓝色的头部,带有橙红色的颊部和喉部,上身呈现棕红色至土黄色。黑色条纹散布在整个羽毛上,臀部和上尾覆羽呈现暖棕色的最为显色。雌鸟和幼鸟头部的特征较淡,更接近同属其他物种,但可以通过温暖棕色的臀部和白色眼环来识别。

【鸣叫特征】
鸣叫通常为三到四个音节组成的短句,类似“dziree-dziree-dzireee”,声音较低沉,质地粗糙,带有嗡嗡声。主叫声为尖锐的“tchipp”,比其他同属物种更硬而尖锐,缺少显著的金属质感。

【生活习性】
它们栖息在阳光充沛、开阔的岩石地带,主要依靠禾本科种子为食,偶尔会捕食蚂蚁。几乎全部在地面觅食,不似其他同属鸟类在树上或空中取食。秋季和冬季,它们会聚集数以百计的鸟群,甚至会与其他同种群混入一起。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它们在地面筑巢,通常产四到六个蛋,主要在地中海半干旱的沿海平原和岛屿上进行。

【外型辨识】
蓝头圃鹀可以通过其独特的橙红色脸颊和哺乳期较为淡化的头部特征来区分,与同属其他鸟类相比,其头部颜色为灰色,而非绿色,喉部则是橙色,而非黄色。

【保护状况】
蓝头圃鹀的IUCN保护级别为低危(LC)。

【地理分布】
它们的繁殖范围限于南阿尔巴尼亚、希腊大部分地区、克里特岛、土耳其西部和南部、塞浦路斯以及黎巴嫩、以色列、叙利亚等地区,可能还有伊拉克的西北部。繁殖季过后,该物种会迁徙至苏丹沿海、尼罗河谷及厄立特里亚东部。即便地理分布有限,该物种在欧洲等地的常有迷路记录,包括英国群岛、法国等地,说明其具有一些未被掌握的迁徙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