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黄腹鹀
英文名:Cabanis's Bunting
学名:Emberiza cabanisi
【简介】
白眉黄腹鹀(Cabanis's Bunting, Emberiza cabanisi),又名Cabanis's Bunting,是雀形目、鹀科、鹀属的一种色彩明快的鸟。以德国鸟类学家Jean Louis Cabanis命名。其最显著的外观特征是白色的眉线和黑色的面部面罩。
【外形特征】
该种鸟类体长约为16-17厘米,体重约18-27克。雄鸟头部多为暗色,并带有深黑的冠羽,没有明显中线纹;白色眉线极其明显,而黑色耳羽与白色的喉部形成鲜明对比。背部色泽为暗灰色或褐色,呈不明显之黑色条纹。尾巴黑褐色,外侧尾羽尖端为白色,小覆羽、中覆羽和大覆羽均呈暗褐色,但其尖端白色(形成了两条翼带)。下身呈现黄色,偶尔略带绿色,下尾覆羽为白色。雄鸟上喙黑褐色,下喙角质色,虹膜为深棕色,脚呈灰色。而雌性总体稍暗淡,头上有棕色晕染,胸部呈现浅红色晕染,翼带不明显。幼鸟与雌鸟相似,但头部更显棕色,眼眉泛黄,下身淡黄白色。
【生活习性】
白眉黄腹鹀广泛分布于非洲的热带雨林和草原地区,常见在稠密的森林、稀树草原和森林边缘地带,尤其偏好亚热带或热带干燥森林环境。雄鸟的鸣唱多样化且甜美鲜明,常见鸣语包括上升的“burreee”以及下降的“tseeoo”,人们间或也能听到类似金胸鹀的哨叫声;飞行时会发出短暂的“tsip”鸣叫。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的筑巢行为,尽管具体细节未详述,但通常与雀形目其他种类相似。繁殖行为涉及在地面或者灌木丛中筑巢、产卵和育雏等步骤。
【外型辨识】
白眉黄腹鹀与其他非洲黄胸鹀在外观上明显相异:头部侧面缺乏白色颊纹,背部呈现灰色而非栗褐色或棕色,并且胸部分布没有橙色晕染。雌雄外观相似,不过雌鸟颜色略有偏暗淡。
【保护状况】
白眉黄腹鹀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2009年名录,评估级别为低危(LC)。
【地理分布】
白眉黄腹鹀分布遍及非洲次撒哈拉沙漠地区,从几内亚和马里南部延伸到南苏丹和乌干达的西北部,向南抵达安哥拉中部及乌干达中部。它们主要集中在安哥拉和周边非洲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