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头鹀
英文名:Red-headed Bunting
学名:Emberiza bruniceps
【简介】
褐头鹀(Red-headed Bunting,学名:Emberiza bruniceps),隶属于雀形目、鹀科、鹀属。此物种又被称作红头雀,具有鲜艳的红色头部。它们在中亚到阿富汗和伊朗以及中国的西北部地区繁殖,在冬季则前往印度和孟加拉国。在西欧甚至台湾等地,它的出现被视为迷鸟现象。
【外形特征】
褐头鹀体长在15至16.5厘米之间,体重则在18至34克左右,与黑头鹀相比体型较大。成年雄鸟头部到胸部呈现出鲜明的红褐色,与黄色的颈部和腹部形成鲜明对比。背部呈现出黄橄榄色并带有暗色纵纹。繁殖期雌鸟和幼鸟呈现浅棕色,并带有条纹。非繁殖期雌鸟和雄鸟外表较为相近。
【鸣叫特征】
它们的鸣叫声音单调重复且快速,部分类似于黑头鹀,声音中含有清晰的“r”音。
【生活习性】
褐头鹀生活在干旱开阔地带,在纯草原上的灌木丛、半沙漠、沙漠绿洲以及沿水边的耕作区十分常见。从3月开始陆续从冬季栖息地迁徙至繁殖地,主要集中在4至5月间。它们全年以种子为主食,繁殖期间也可能会捕食昆虫。
【繁殖习性】
褐头鹀的繁殖季节大致在5至8月间。母鸟独自建造巢穴,一只可以产出2到6个蛋,平均为3到5个。孵化期通常为10至14天,幼鸟需要父母共同照料,大约12至13天后离巢。
【外型辨识】
鉴别褐头鹀与它的近亲种黑头鹀,可通过观察头部条纹较少及显色等特征加以区分,这些特征可能有助于其被快速识别。
【保护状况】
目前,褐头鹀被评定为无危险状态(IUCN 列为LC)。尽管在特定区域如英国可能受到野生动物非法贸易的影响,显示出种群数量出现显著波动。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观察记录。
【地理分布】
它的地理分布主要限于伏尔加河至乌拉尔河之间、中国新疆、蒙古西南部、伊朗东北部及阿富汗。在中国新疆及许多邻近国家和地区,它们也是重要的夏候鸟。在台湾,褐头鹀是一个罕见但不时被记录到的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