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夜鹰目 > 夜鹰科 > 镰翅夜鹰属 > 白翅夜鹰
白翅夜鹰

白翅夜鹰

英文名:White-winged Nightjar

学名:Eleothreptus candicans

【简介】

白翅夜鹰(Eleothreptus candicans),隶属于夜鹰目夜鹰科镰翅夜鹰属,是一种珍稀的夜行性鸟类。其分布在南美洲的某些区域,包括玻利维亚北部、巴西中南部以及巴拉圭东部。

【外形特征】

雄性白翅夜鹰主要呈现浅灰棕色的上体,并带有黑色斑点与条纹,头部顶部拥有显著的黑色斑点,没有颈圈。翼下覆羽白色,其边缘为褐色,带有黑色斑点。肩羽呈现灰棕色,并具有醒目的黑色标记。脸部呈现出宽阔的淡黄色亚髭斑,下方还有一排淡黄色斑点围绕着下喉咙。胸部为灰棕色,带有淡淡的栗色和赭色,带有条纹和斑点;其余下体则全为白色。雌鸟的下体呈淡黄色并带有羽毛中的黄色细纹,不含有白色区域。幼鸟与成鸟相似,但颜色更倾向于褐色,具体表现为翅膀和尾部缺乏白色。

【生活习性】

白翅夜鹰主要栖息在开阔的草地和灌木丛区,其间散布着树木(如Tabebuia caraiba和Anadenanthera spp.)和白蚁丘。它们同样也能适应烧荒后的再生林草地,但并不倾向于高草区。这种鸟类在海拔从0米至210米间的环境活动,可能在一些范围进行迁徙,但具体迁移行为尚未被明确记录。

【鸣叫特征】

雄性的领地呼唤是一种柔和而曲折的哨声,飞行过程中偶尔发出类似的报警声及“eek”音。

【繁殖习性】

白翅夜鹰的繁殖行为在1997年首次被记录发现。雄鸟在8月底至次年1月初都有展示行为;雌鸟则从9月中旬至11月中旬反复产卵,产下两个浅奶油色的卵,镶有深褐色与紫灰色斑点和斑块,卵径平均为27.7毫米×21.0毫米,新卵约为6.7克。孵化出的小鸟初生重量为5.2克,孵化成功率高达86%,孵化成功率大约为19天,孵化之后小鸟逐渐成长为19至20天的大小。

【外型辨识】

雄性相较于雌性显著的特征为在飞行中显露的翅膀与尾部上的白色。另外,雌性的下体为淡黄色,且没有白色的羽毛区域。需注意与小夜鹰雌鸟一一区分,后者图案更为复杂,喉部较淡,翅覆羽上还有独特的淡色斑点,与白翅夜鹰存在本质差异。

【保护状况】

IUCN 评价中,白翅夜鹰被列为易危(VU)物种。

【地理分布】

白翅夜鹰的地理分布区域包括玻利维亚北部(贝尼生物站)、巴西中南部(戈亚斯州的埃马斯国家公园)以及巴拉圭东部(圣佩德罗的Laguna Blanca)。此前认可的巴西历史记录则从马托格罗索和圣保罗州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