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蝗莺科 > 帕氏短翅莺属 > 帕氏短翅莺
帕氏短翅莺

帕氏短翅莺

英文名:Sri Lanka Bush Warbler

学名:Elaphrornis palliseri

【简介】
帕氏短翅莺,学名Elaphrornis palliseri,隶属于雀形目、蝗莺科,主要分布在斯里兰卡的山地和丘陵地带。

【外形特征】
体长约为15至16厘米,体重在9至14克之间。该鸟体型丰满,喙细长,腿长且较为纤细。雄鸟的背部几乎为均匀的橄榄棕色,并带有红褐色的臀部和上尾覆羽;头部侧面和灰白色的眉纹清晰可见,耳羽后部颜色逐渐变淡,翅膀和尾巴呈深棕色,边缘红褐色;喉咙颜色偏桃色,胸部为橄榄灰色,腹部中央为橄榄黄色,胁部和下尾覆羽为橄榄棕色;虹膜显红色,上嘴呈黑色,下嘴较浅;腿则呈现淡棕色或紫棕色,足底为粉红色。雌鸟的外观与雄鸟类似,但虹膜为淡黄色或白色。幼鸟的外观较为单一,呈均匀的橄榄棕色,喉咙通常为暗白色并常有斑点。

【生活习性】
这种莺喜欢栖息在湿润地区的植被底层或靠近地面的地方,经常单独或成对出现。它们偏好竹林和混生的植物区域。这些区域中,这类莺在每年的两个雨季期间进行繁殖活动,通常位于900米到1500米以上的高原地带,偶尔会降至森林边缘或茶园地带,以满足对食物和庇护的需求。

【鸣叫特征】
其短促的歌声类似于‘chiwee-chiwee-chiwee’,同时还伴随着一系列多样化的短而尖锐的‘wit’音和湿漉漉的‘chip’音。

【繁殖习性】
繁殖季一般在每年的3月至5月。鸟巢通常被构建在竹子与杂草丛中,距地表不超过1米。巢呈深碗型,由苔藓、地衣、根须及枯叶等材料构成,内层可能由鼠色草叶及其内部柔软部分构成。一对鸟巢内可以产下两颗蛋,孵化主要由雌鸟负责,但两性会共同喂养幼鸟。

【外型辨识】
尽管帕氏短翅莺与其他小型的褐色鸟类可能有些相似,但它的均匀外观、淡黄色的喉咙及不显眼的灰色眉线仍然是其显著特征。

【保护状况】
IUCN 规定,帕氏短翅莺被列为近危物种(NT),这只莺长期受到栖息地破坏的威胁,影响其种群的健康和扩张,主要是由于有限的地理分部及其倾向于特定的环境需求导致的。重要的是,核心聚群存在于霍顿平原国家公园内,这是一个重要的自然保护区,有助于保护该物种。

【地理分布】
帕氏短翅莺主要分布在斯里兰卡,而且尤其活跃于该国的南部湿润山区,海拔高度从900米至1500米以上区域。此外,它也少量分布在印度次大陆及中国西南地区等地,包括但不限于印度、斯里兰卡和邻近国家及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