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拟霸鹟
英文名:Lesser Elaenia
学名:Elaenia chiriquensis
【简介】
小拟霸鹟(Elaenia chiriquensis),学名Elaenia chiriquensis,属于雀形目霸鹟科拟霸鹟属。在中国鸟类学界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但在南北美洲的自然景观中,它们分布广泛,是热带和亚热带林区以及草原上常见的居民。
【外形特征】
小拟霸鹟体长约13.5至14厘米,重11.5至22.1克。上体略呈灰橄榄色,头顶冠羽突出,形成明显的方形顶冠,并带有隐而易见的白色冠斑。面部略微暗于上体,带有细微的白眼环。翅膀和尾部为深色,翼尖白色,边缘也带有轻微的白边。下颚底部具有粉红色。喉部为淡灰色,胸部为灰橄榄色,下腹部则为淡黄色。虹膜颜色深棕色,喙部和脚黑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开放地带,如灌木丛、河畔林地、开阔林地、农田边界植被、次生林以及人工植物园。它偏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及高地山脉的灌木丛中,进行寻找果实和昆虫等食源。部分种群在巴西南半球冬季会向北迁移。它们在日常生境中展现出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紧密相连的生活习性,在一些地区甚至被认为是重要种子传播者。
【鸣叫特征】
小拟霸鹟的鸣叫声清脆而具个性,有着多样的表现形式,例如清脆的长音"weeééa"以及“beer-ta”、“chí-bur”或“jwebu”等声音。黎明时分的鸣叫则呈现出独特的"tse-rwee...tse-rwee...tse-rwee-gr-gr-wee"模式。相比黄腹拟霸鹟,小拟霸鹟的叫声更柔和。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集中在南美和中美从3月到7月之间,巢穴由雌鸟独力建造,呈小杯状,材料以植物纤维、叶片构成,并以记忆中获取的柔软材料铺里,一般在距离地面1至4米的灌木或树木上。一窝通常产下1至4枚卵,卵的整体大小在18.6毫米×14.5毫米范围内,颜色从淡粉色到带有棕色或红色斑点的白色之间。孵化期预计在14至15天,雏鸟由双亲一同喂养,直到15天左右离巢。
【外型辨识】
小拟霸鹟体长约13.5至14厘米,重11.5至22.1克。上体略呈灰橄榄色,头顶冠羽突出,形成明显的方形顶冠,并带有隐而易见的白色冠斑。面部略微暗于上体,带有细微的白眼环。翅膀和尾部为深色,翼尖白色,边缘也带有轻微的白边。下颚底部具有粉红色。喉部为淡灰色,胸部为灰橄榄色,下腹部则为淡黄色。虹膜颜色深棕色,喙部和脚黑色。
【保护状况】
根据IUCN 2009年版本的鸟类红色名录,小拟霸鹟的保护级别为“无危”(LC)级,情况良好。然而,从最新的观察记录来看,它们在亚马逊南部的实际分布比以前认为更加广阔,但整体来说仍呈现小斑块状分布。
【地理分布】
小拟霸鹟的地理分布相当广泛,遍布从中美洲到南美洲东北部的广大区域,包括阿根廷东北部和阿根廷西侧与南美洲其他地区。它常见于多个国家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与人口密集区域有一定的地理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