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鹈形目 > 鹭科 > 白鹭属 > 岩鹭
岩鹭

岩鹭

英文名:Pacific Reef Heron

学名:Egretta sacra

【简介】
岩鹭(学名:Egretta sacra),属鹈形目,鹭科,白鹭属。这种中型涉禽长度约57至66厘米,翼展可达90至110厘米,重量平均400克。该物种既有纯白色和炭灰色两种色型,后者更为常见。岩鹭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东南亚与太平洋岛屿,包括中国东南沿海省份如海南、广东、福建和浙江。在中国,该物种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在新西兰则被列为全国性濒危物种。

【外形特征】
岩鹭展现出独特的性二色性。成鸟形态差异显著:
- 全翼呈白色型:全身羽毛洁白,面部裸露皮肤绿黄,眼黄,喙和腿都为黄绿色。
- 灰色型:体羽深灰,并有短冠羽,前颈部与下颏具白色纵纹。可与光型白鹭、大白鹭及中白鹭等区分。其脚偏绿黄色且相对较短,腿基部裸露较少。繁殖期间,体背部有长蓑羽,局限在尾部基部。

【生活习性】
岩鹭偏好海滩、红树林、河流、沼泽及海边岩石。它们主要捕食以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及昆虫等为食,也可见其略显不同的觅食姿势,包括深度蹲伏、沿波浪边缘缓慢移动及搅动水面。

【繁殖习性】
岩鹭栖息于岩石海岸,亦见于红树林内及泥滩等地区。繁殖期在4至6月,且常结集而成群。营巢于海岛岩石,浅水边海岸或树上,形成盘状巢。一次可产卵2至5枚,孵化期25至28天,由双亲共同孵化。大白鹭幼鸟需要大约50天才能离开巢穴,而雏鸟也可于出生后三周左右自行觅食。

【外型辨识】
在新西兰该物种被认为是全国性濒危动物,虽总体数量巨大、广泛分布,但部分地区的人为活动已经严重影响了其生存环境。特定威胁有栖息地的丧失、气候变化及船只等的影响。

【保护状况】
岩鹭隶属于白鹭属,与大白鹭相比,体型较小,脚较短,且分布范围更广泛。这种多态性的物种为太平洋周边的生态研究提供了宝贵样本,其行为与适应性更是吸引了全球的科研兴趣,其种群动态研究也是生态保护的关键部分。岩鹭在中国大陆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正获得越来越重视的保护措施。

【地理分布】
该物种的分布横跨南部亚洲与大洋洲:
- 东南亚、台湾、中国大陆东南沿海。
- 大堡礁、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太平洋诸岛屿。
- 中国区域主要见于海南、广东、福建、浙江等地,也偶见于内陆地区。岩鹭能够避开沙质海岸或岩壁陡峭的海岸,有时也会稍向内陆活动,常在浅滩地、湖边或田野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