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鹭
英文名:Pied Heron
学名:Egretta picata
【简介】
斑鹭(学名:Egretta picata)是鹈形目鹭科白鹭属的一种中型涉禽。体长43-55厘米,体重210-372克,以其黑白相间的独特羽毛著称。
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北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巴布亚新几内亚及东帝汶等地,常见于湿地、红树林和海岸地带。
【外形特征】
成年个体:头顶及冠羽黑色,脸颊、下颌、喉部和颈部白色,胸前有白色蓑羽。背部、翅膀和腹部呈深蓝灰色,尾部亦深蓝灰色,下体深色。喙部黄色,虹膜、眼先和脚在繁殖时更加鲜艳。
初成鸟:全身白色,颈部由幼鸟时期的绿色变为白色,背部和翅膀为灰褐色,不具成鸟的冠羽。
【生活习性】
该物种一般在湿地栖息,如沿海沼泽、红树林、沙洲、淡水溪流、湖泊和稻田。繁殖期间,它们会形成巢群,筑巢于红树林或其他树上。食物主要为水生昆虫,偶尔捕食小型鱼类或其他小型水生动物,也可能会在远离水源的地带觅食。
【鸣叫特征】
斑鹭在飞行中的常见叫声是“ohrk”,白天巢边也有柔和的咕咕噪声。
【繁殖习性】
繁殖期一般在夏季雨季,集中在2月至4月,但繁殖期可以持续至6月。巢由细枝构成,内部铺垫更细的枝条,每窝产2-4枚蓝绿色卵,每枚尺寸约为41mm×31mm。雏鸟拥有黄色绒毛,面部两侧的羽毛颜色较深。
【外型辨识】
斑鹭以其黑白相间的独特羽毛著称。
成年个体:头顶及冠羽黑色,脸颊、下颌、喉部和颈部白色,胸前有白色蓑羽。背部、翅膀和腹部呈深蓝灰色,尾部亦深蓝灰色,下体深色。喙部黄色,虹膜、眼先和脚在繁殖时更加鲜艳。
初成鸟:全身白色,颈部由幼鸟时期的绿色变为白色,背部和翅膀为灰褐色,不具成鸟的冠羽。
【保护状况】
根据IUCN评估,斑鹭目前为低危(LC)等级。
由于湖泊、水库及湿地恢复工程,斑鹭的数量在过去几年有所增加,其种群有所稳定。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南威尔士州的墨累-达令河系统中,斑鹭近年首次有繁殖记录。
入侵物种和野牛扩散对其栖息地造成威胁,影响其生存。
【地理分布】
分布在澳大利亚北部、印尼苏拉威西、巴布亚新几内亚及东帝汶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