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脸鹭
英文名:White-faced Heron
学名:Egretta novaehollandiae
【简介】
白脸鹭(Egretta novaehollandiae)属于鹈形目鹭科,广泛分布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几内亚、帝汶岛、新喀里多尼亚、斐济等地。这种中等体型的鸟类以蓝灰色羽毛、白色面部标记和黄色的腿作为显著特征,常见于湿地等浅水区域。
【外形特征】
白脸鹭成鸟身高约58-69厘米,体重通常在500-550克之间。全身呈淡蓝灰色,尤其是头部和颈部,白色,头顶有时会延伸至颈部。幼鸟则颜色更浅,颈背部略带红棕。腿部黄色,翅膀有黑色尖端和白色中心。
【生活习性】
白脸鹭栖息在各种湿地环境中,包括淡水和咸水区域,每天都会在中国武汉鸟语林中出现。通常早晚最为活跃,觅食以小型鱼类、两栖动物、昆虫、甲壳类动物等为食。
【鸣叫特征】
白脸鹭的主要叫声在飞行、互动或争斗时发出,是沙哑的“graak”或“graaw”声,在回巢换岗时变为“gow, gow, gow”。在感到危险时,则会发出高音的“wrank”,“ooooooh”或“aaarrrgh”。
【繁殖习性】
白脸鹭的繁殖主要发生在南半球春季,通常单独筑巢,有时会形成小型群落。每窝产卵3-5枚,孵化期间约24-26天,雏鸟约40-42天飞出巢穴,随后继续由成鸟喂养一段时间。
【外型辨识】
与苍鹭相比,白脸鹭更小且更为纤细,脸部颜色较白。白脸鹭具有巡行觅食的行为,通常单独行动,有时会形成松散的群体。它们常在早晚最为活跃,喜爱活动于稻田、草坪、城市公园和垃圾堆等区域。
【保护状况】
IUCN将白脸鹭列为无危物种。由于食物来源及栖息地增加,白脸鹭的数量在过去数十年间有所增长。
【地理分布】
白脸鹭的地理分布广泛,从澳大利亚、新西兰到帝汶岛、新喀里多尼亚、斐济和汤加等地区都有它们的踪迹。它们还出现在爪哇岛和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