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腹鹛
英文名:Tawny-bellied Babbler
学名:Dumetia hyperythra
【简介】
棕腹鹛(学名:Dumetia hyperythra),又名Tawny-bellied Babbler,是一种属于雀形目、鹛科的鸟类。它们以其鲜艳的橙棕色羽毛而著称,分布于印度中北部至斯里兰卡的森林边缘、开阔林地、灌木丛和草地交错地带。
【外形特征】
棕腹鹛的身长约为13厘米,体重在10-15克之间。它们的上体呈暗褐色,下体为橙色至红棕色,长而尖的尾巴是其显著特征。成年棕腹鹛的冠部至背部呈暗赭色,上尾覆羽较淡。面部和眉纹红色带微灰调,下颏、喉部及腹部呈现浓厚的红棕色。虹膜为榛色或奶油白色,喙呈淡棕色,腿色为肉黄色到暗黄肉色,这些特征在性别的区分上并无显著差异。幼鸟的颜色较淡,额头缺乏明显的锈色纹路。两个亚种(albogularis和phillipsi)存在如下差异:albogularis有从下颏至胸的白色椭圆形斑块及腹部的小片白色,头部侧面比指名亚种更淡,并且红棕色较浅;而phillipsi与其他特征基本一致,但腹部红棕色更浅,腹部白色斑块更显著,并伴随稍大的喙。
【鸣叫特征】
棕腹鹛发出一连串骤然下降音节快节奏的清脆哨声呼鸣,声音可以描述为七音符的快速上行,如‘psssi-yú’或‘ssiíú’乃至‘tit-ut-swit(-it)’、‘whit-ut’或‘whit-it-it-it’。此种鸣叫方式混合了印度歌百灵的歌声和金丝雀类的音符,内容正是这种旋律混合的产物。
【生活习性】
棕腹鹛生活在森林边缘及灌木丛林中相对开放和杂草丛生的区域。它们通常以每5-12只的小群体在草丛和枯叶中觅食。棕腹鹛的生活习性类似于鹪鹩。
【繁殖习性】
棕腹鹛的繁殖季节从1月至10月,期间可能会多次育雏。它们的巢较为松软和整洁,呈穹顶状,内部由细草、根茎、蕨茎、毛发和细纤维制成,通常在一个接近地面的较为隐蔽的地方建立,比如灌木丛中的杂草或草地。每窝产卵2至4枚,以乳白色或粉白底色,带有红棕色至紫灰色的斑点、斑块或条纹为主要特征。从孵化到雏鸟期最长可达28天。
【外型辨识】
值得注意的是,在翠鸟科中并没有棕腹鹛,实际上它属于画眉科。棕腹鹛遭遇栗斑杜鹃的巢寄生。尽管生活环境多样,但它们仍面临着自然环境变化及其他潜在威胁。为保护此类物种,人们需关注并积极推广保护措施。
【地理分布】
棕腹鹛主要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西南部地区,包括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等地。不同亚种分布于不同的地理区域,比如印度的西部亚种albogularis及斯里兰卡的亚种phillipsi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