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斑皇鸠
英文名:Torresian Imperial Pigeon
学名:Ducula spilorrhoa
【地理分布】
澳洲斑皇鸠(Ducula spilorrhoa)属于鸽形目鸠鸽科皇鸠属,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新几内亚及其周边岛屿、太平洋诸岛屿和一些东南亚国家。具体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
【外形特征】
澳洲斑皇鸠成年个体体长38-44厘米,体重378-550克。通体以白色为主,头部可能带有乳白色或灰色调,翼羽和次级飞羽为黑色,带有银灰色光泽,仅在近距离观察时才能观察到。尾上覆羽为白色,尾端则呈现宽黑,下腹有黑色斑点,随着过渡到尾下覆羽上,这些斑点逐渐演变成黑色条纹。嘴部为黄色或黄绿色,脚腿为蓝灰色。雄性和雌性非常相似,只是雌鸟略小于雄鸟。幼鸟的头部、颈部和背部有更强的灰色调,而下体则是淡黄色。
【生活习性】
澳洲斑皇鸠栖息于多种生态位,偏好包括桉树、千屈菜和红树林在内的森林栖息地以及低矮灌木丛。它们常形成大群活动,并在森林边缘、沼泽森林或滨海森林觅食。在澳大利亚地区,它们特别喜欢半落叶林中丰富的藤蔓和树木。这些鸟通常在海拔不超过300米的低地地区觅食。此外,在澳大利亚的金伯利地区,它们还显示出复杂的迁徙模式,部分群体表现出季节性的迁移。
【繁殖习性】
澳洲斑皇鸠倾向于筑巢在离岸岛屿上的红树林或雨林中。繁殖季节周期性强,主要繁殖期在澳大利亚时间为8月末至次年1月,在新几内亚可能全年都有繁殖活动。一窝通常只产一枚蛋,由双亲轮流孵卵,孵化期大约为26至28天。雏鸟孵化后会待在巢中约23天才离巢。
【保护状况】
澳洲斑皇鸠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低危(LC)。尽管部分地区因栖息地破坏和过度狩猎数量有所减少,但在受保护状态下,这些鸟类的数量已经有所恢复。历史上曾因为被认为是害鸟或猎杀目标而面临数量锐减的情况,目前澳大利亚对其猎杀行为进行了合法限制,保护其数量增长。
【外型辨识】
澳洲斑皇鸠与淡黄皇鸠(灰绿色到黄色羽毛,黑色的下侧初级飞羽和狭窄的尾端)存在明显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