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疣皇鸠
英文名:Spice Imperial Pigeon
学名:Ducula myristicivora
【简介】
黑疣皇鸠(学名:Ducula myristicivora),也被称作Spice Imperial Pigeon,是属于鸽形目、鸠鸽科、皇鸠属的一种鸟类。这种鸽数量稀少,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东部的摩鹿加群岛及拉贾安帕特群岛,栖息于低地森林和红树林中。
【外形特征】
该物种体羽主要为一系列金属光泽的翠绿色及蓝色,提供其引人注目的外观。它们头部、颈部及胸部为淡银灰色,稍加吻红外侧的淡粉色。眼周具有不明显的白环结构,在部分个体中较为明显。后冠以及颈背泛淡粉色调,腹部呈淡紫罗兰色或灰粉色,与上胸部的灰色以及更深色的侧腹部分形成渐变过渡。翼下覆羽为深栗色。腿呈现较为暗红的颜色,而虹膜则可呈现红褐色或鲜红色。此外,黑疣皇鸠性别差异不大,两性的外观相似,仅是雌性个体略小。幼鸟特征与成鸟区别不大,但额头的黑色丘状突起较为不明显,其翼下展的深栗色也不如成年个体那么深沉。
【鸣叫特征】
此鸟发出高音的“crrruooo”或“urwoow”叫声,其音调渐次上扬;另一种叫声则为慢节奏的“whooooo”,它先升后降,然后每隔大约7秒时间重复一次。这些声音信号在生态位识别方面极其重要。
【生活习性】
黑疣皇鸠栖息于各种类型的森林环境中,包括热带雨林、次生林、砍伐后的林地以及红树林。它们通常分布于较小的岛屿,出现在低海拔区域中。不过,在不同岛屿之间存在定期的迁移。另外,在新几内亚西北部的沃格尔科普半岛索龙地区中也成为过罕见流浪者的记录。
【繁殖习性】
对于繁殖行为的详细描述目前信息甚少,有待进一步研究。
【外型辨识】
灰枕皇鸠曾一度被认为是黑疣皇鸠的同种,但到了2021年,国际鸟类联盟(IOC)确认灰枕皇鸠为一个独立物种。与白眼皇鸠相比,黑疣皇鸠的眼环为灰色而非白色,喙部不具有白色的领圈。与灰枕皇鸠相比,后者的体型较小,颈部背侧的淡紫色没有,而胸腹部的颜色更为接近,虹膜颜色为黄色,不具备明显的黑色额丘。
【保护状况】
根据IUCN2010年的鸟类红色名录,黑疣皇鸠被列为无危(Least Concern, LC)保护级别。尽管其分布区域有限,但在西巴布亚群岛的局部分布点及在较大的岛屿如辛纳庞群岛较多见,在Sorong地区也有流浪记录。然而在较大的红岛屿上却极为罕见,有时可能混同于其他同属物种之中。
【地理分布】
黑疣皇鸠的地理分布范围目前已知包括Widi(哈马黑拉岛东南的北摩鹿加群岛,已记录一条旧记录)格贝岛(新几内亚西北部)、拉贾安帕特群岛(新几内亚西北部),以及更广大的太平洋岛屿分布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