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领皇鸠
英文名:Collared Imperial Pigeon
学名:Ducula mullerii
【简介】
黑领皇鸠,属于鸽形目、鸠鸽科、皇鸠属,是大型的游牧型鸽子。它们主要分布在新几内亚、阿鲁群岛以及附近的岛屿和一些特定的岛屿如Boigu和Saibai。在一些地区,它们也被偶尔观测到在澳大利亚的北托雷斯海峡岛上。
【外形特征】
黑领皇鸠的体长通常为38至41厘米,体重在540至650克之间。该物种的头部前额、眼周以及头顶呈灰粉白色,下面的脸部、下巴和喉咙则是银灰色。明显的黑色领圈环绕着颈部,尤其是在颈后这一区域最为显著。领圈与灰粉色的头顶之间有一条细银线分隔开。背部的颜色为暗红色,其余的上体为深灰色。尾部为黑色,中间有宽大的淡灰色带。而其下体则是深紫粉红色,胸腹部颜色稍为鲜艳,相对于背部则为暗红色。下体的胸前存在一条不完整的宽白至银灰色带,将黑色领圈与深红色下体分开。腹部和下尾覆羽呈现深红栗色,而在尾下则为黑色,中央带有淡色带。虹膜颜色为棕色,喙为灰色,脚为紫色。
【生活习性】
黑领皇鸠栖息于低地的原始雨林以及河流地带,并且也出现在沼泽森林和红树林中。它们有由于觅食的原因而发生广泛的本地迁移的行为特征。其主要的食物来源为各种果实,包括棕榈科、番荔枝科和无患子科的果实。
【鸣叫特征】
黑领皇鸠常常单独或成对觅食,偶尔也会形成小的群体活动。它们会发出低沉模糊的‘woo-oo pooo’叫声,前两个音节音调逐渐下降,最后一个音节则比较低沉。
【繁殖习性】
黑领皇鸠一般在湿季和干季节进行繁殖。在繁殖期,它们的巢通常是简单的一层树枝平台,通常就搁置在水面上方1.5至6米处的树枝上。每次产一枚纯白色的蛋,该蛋色显示出其高蛋白的营养成分。在种族不同的地区,这里的繁殖期也略有不同。
【外型辨识】
黑领皇鸠与相同属的裸眶皇鸠相比,更多地出现在红树林区域,这是它们另一个特别明显的标识。
【物种区别】
黑领皇鸠与相同属的裸眶皇鸠相比,更多地出现在红树林区域,这是它们另一个特别明显的标识。
【保护状况】
IUCN于2010年对黑领皇鸠的红色名录评估将其列为LC(无危)级别,这意在提醒人类注意其保护状态。在中国,黑领皇鸠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需要有效的管理和保护措施。
【地理分布】
该物种广泛分布于新几内亚及其附近的岛屿,包括台湾省、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东沙群岛、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等地,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军概地区。在Bintuni湾地区,黑领皇鸠被认为是数量最多的鸽子种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