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腹皇鸠
英文名:Chestnut-bellied Imperial Pigeon
学名:Ducula brenchleyi
【简介】
栗腹皇鸠(学名:Ducula brenchleyi)属于鸽形目鸠鸽科,是一种中型至大型的皇鸠。因其深栗色的腹部和尾巴下方而得名。个头约40厘米,头部为银灰色,逐渐过渡到蓝灰色的颈部,背部和翅膀具有金属光泽。
【外形特征】
栗腹皇鸠的头部呈现银灰色,颈部周围带有淡红褐色。其翼下覆羽和尾下覆羽呈现深栗色。从喉部到腹部的颜色依次为淡紫粉色、栗色和深栗色,极为醒目。它们的虹膜为深红色,喙和脚的颜色分别为黑色和暗红色。性别基本相似,但幼鸟相对暗淡一些,胸部的颜色为灰白色,有淡黄色的羽尖。
【生活习性】
栗腹皇鸠偏爱栖息在成熟且未被破坏的山地森林里,通常分布于海拔200至700米之间的区域。2003年施行禁枪令后,它们得以在马基拉岛的沿海森林中更为广泛地出现,甚至进入了次生林、花园等多种栖息环境中。
【鸣叫特征】
栗腹皇鸠的叫声是低沉、延长的"whu-ooooow",有时还会发出一系列简短的、类似但更短的音调。
【繁殖习性】
有关其繁殖的详细信息有限,但据观察认为至少到12月份,该物种会选择在10米的高度,位于Pterocarpus indicus红木枝桠上筑巢,同时会隐蔽在附生植物下的位置。
【外型辨识】
栗腹皇鸠拥有独特的栗色下体和翼下覆羽,使得它们在其他鸽科鸟类中明显易辨。凭借已有报道的资料,我们能够了解它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及无花果为主要食物来源等重要讯息。
【保护状况】
栗腹皇鸠的生存状态在意料之中的濒危等级从EN(濒危)减低到NT(近危),但仍面临着大量个体死亡和其数量估计在1,000至2,499之间的威胁,这主要源于森林砍伐和猎杀的压力。在保护方面,它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级别。
【地理分布】
栗腹皇鸠分布于太平洋东南部的多个岛屿,其中包括所罗门群岛南部如瓜达尔卡纳尔岛、马基拉岛及周边卫星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