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䴕形目 > 啄木鸟科 > 黑啄木鸟属 > 南美黑啄木鸟
南美黑啄木鸟

南美黑啄木鸟

英文名:Black-bodied Woodpecker

学名:Dryocopus schulzii

【简介】
南美黑啄木鸟(学名:Dryocopus schulzii),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鴷形目、啄木鸟科、黑啄木鸟属。这一物种主要分布于阿根廷、玻利维亚和巴拉圭,栖息于干燥的林地和大草原。

【外形特征】
雄性拥有黄色鼻羽和鲜红色前额至后颈,有时头顶会露出白色羽基。灰耳羽常带白斑点,眼后有一条不易察觉的白眉纹。雌鸟面部无红色,前额为黑色,有时会有白色斑点。成鸟个体全身以黑色为主调,胸部则与黑色腹面相接。幼鸟比成鸟更暗淡,更显棕色,并且两胁横斑更多。

【生活习性】
它们主要在树干和主枝上进行觅食,觅食方式包括啄食、锤击和探查。繁殖期一般在10月至12月,偶尔会持续至3月。它们多在死树或电线杆上挖掘巢穴,洞深可达约40厘米,并且常常由两个成鸟家庭组成。

【鸣叫特征】
这种鸟的叫声特征之一是一连串响亮的“wic wic wic wic wic”,节奏类似于细纹黑啄木鸟但慢且较短,它们偶尔也会发出类似“ti-chrr”的尖锐颤音和“kirrrrrr”的重复下降声。

【繁殖习性】
南美黑啄木鸟的繁殖期一般在10月至12月,偶尔会持续至3月。它们多在死树或电线杆上挖掘巢穴,洞深可达约40厘米,并且常常由两个成鸟家庭组成。

【外型辨识】
与细纹黑啄木鸟相比,南美黑啄木鸟整体颜色更黑,耳羽较苍白。而与乳白背啄木鸟相比,南美黑啄木鸟的喙较暗,背部全黑,体型较大,且声调更为急促。

【保护状况】
南美黑啄木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近危物种(NT),其数量稀少且在许多地区显著减少,可能只存于阿根廷的Córdoba和San Luis,以及巴拉圭中部Chaco的两个主要种群。地理上的数量降低主要是由于农业扩张、畜牧业发展和外来树木种植等原因导致的栖息地破坏。

【地理分布】
南美黑啄木鸟主要分布在阿根廷、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它们多见于中南美洲的Chaco干草原中的Lithrea、Celtis和金合欢等植被地带,也能适应桤木和Tipuana的湿润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