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腰薮鸲
英文名:Southern Scrub Robin
学名:Drymodes brunneopygia
【简介】
栗腰薮鸲,学名Drymodes brunneopygia,属于雀形目鹟科(最新分类常称其为鹟科)薮鸲属。主要分布在西澳大利亚西南部至新南威尔士州中部和维多利亚州西部地区。
【外形特征】
栗腰薮鸲体长约22厘米,其中尾长约三分之一体长。其上体呈现灰褐色,尾巴为深红褐色,翅膀展现出黑白相间的图案。其脸部侧面和颈部是棕色的,眉毛上有淡淡的白色边,眼睛周围有黑色竖纹。头部和颈背至背部为暗灰棕色,臀部呈深棕色,上尾覆羽红棕色。中等大小的翼覆羽呈现羽尖较钝的特点,形成明显的双翼斑纹。尾巴除中央一对尾羽以外,其余尾羽尖端呈白色。下巴为白色,逐渐过渡为喉咙和下体的棕色,腹部颜色较浅,肛门区域为棕色。虹膜深褐色,喙和腿均呈黑色。雌性和雄性在外观上相似。幼鸟则为灰褐色,体色上有略淡的条纹和较深的斑点,翼覆羽边缘有棕黑色条纹。亚成鸟与成鸟相似,但保留了幼鸟的图案特征。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偏好密集灌木丛和半干旱植被环境,尤其偏好在扫帚灌木地盘活动,同时也会出现在海岸茶树密林和浓密的桉树下层生态环境中。栗腰薮鸲几乎全部时间都在地面活动以觅食,约有98%的时间在快速扫动枯枝落叶寻找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
【鸣叫特征】
栗腰薮鸲的鸣唱音调为“chip chip par-ee”。可能发出尖锐的高音“pee-pee”,以及报警声为连续的“charr-rrr-tuk-ertuk-ertuk”声响。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从7月至12月。巢通常由树枝构成,建在地面上,并以树枝、草以及树皮为衬里。每窝仅产一枚蛋,蛋外观呈现灰绿色,便于伪装在硬叶植被中。孵化期需要约16天。孵化后,幼鸟在大约10至13天之后离开巢穴,但依旧会由父母继续喂养一段时间。
【外型辨识】
通过其红色尾巴、黑白相间的翅膀和异常纤长的双腿,可以轻松地将该种类与其他鹟科鸟类区分开来。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红色名录,该物种被列为无危物种(LC),但在新南威尔士州,根据《2016年生物多样性保护法》的定义,该物种为易危物种。大范围的栖息地保护对于栗腰薮鸲的持续生存至关重要。
【地理分布】
在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鸟类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亚南部,包括零星地点的西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东南部(沿艾尔半岛和弗林德斯山脉南部),以及新南威尔士州中部和维多利亚州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