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山金背啄木鸟
英文名:Himalayan Flameback
学名:Dinopium shorii
【简介】
喜山金背啄木鸟(学名:Dinopium shorii),属于䴕形目啄木鸟科金背三趾啄木鸟属的一种鸟类。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和缅甸西部的成熟低地森林中,主要栖息在落叶和半常绿森林区域,海拔高度可以从低地至约700米,局部可达1220米。
【外形特征】
喜山金背啄木鸟体长约30-32厘米,体重约101克。雄鸟在其橙色的背部和深红的冠部有特征性颜色,头顶两侧带有黑白相间的宽带;眼后部至颈部的宽阔侧带全部黑色,颊部有一条淡红色条纹,边缘黑色;下巴白色,喉咙有中央黄色至淡红色斑纹;颈后部全黑,下披肩、肩羽以及背部有较强的红色填充羽尖,下背至臀部为鲜红色;尾上覆羽呈黑橄榄色并带有红色羽尖;翅膀呈棕色或红色,带有白色斑点;尾羽深褐色,下体白色,具有不规则的黑色条纹。
雌鸟具有黑色的顶冠,并有细白纹,颊部为淡色,边缘黑色。幼鸟颜色更暗,下体标记模糊,雄鸟前额和顶冠为棕色,顶冠上的红色区域仅在顶冠上可见,而雌鸟顶冠和顶冠则为棕褐色,并具有宽的淡色条纹。
【鸣叫特征】
喜山金背啄木鸟的鸣叫声为快速连续的金属音“klak-klak-klak-klak-klak”,相比棕斑金背啄木鸟的叫声更为缓慢且不那么响亮。
【生活习性】
喜山金背啄木鸟通常在成熟的落叶林和半常绿森林活动,偏好在喜马拉雅地区的Ficus和Bombax森林中栖息。它们活动于低地和山麓地带。喜山金背啄木鸟不迁徙,多与其他种类的鸟类混群活动,有时与棕斑金背啄木鸟共现。
【繁殖习性】
喜山金背啄木鸟的繁殖期为3月至5月。它们喜欢在树干中挖掘巢穴,并通常产下2到3枚卵。虽然具体繁殖行为尚不完全清楚,但它们确实在森林环境中繁殖。
【外型辨识】
与棕斑金背啄木鸟比较,它们虽经常被混淆,但体型较小,喙较长,颈后部为黑色,喉部中央有褐色或淡红色条纹,下体标记则为不规则的黑色条纹或纯白色,而翼色方面,铜棕色至红色。
【物种区别】
喜山金背啄木鸟与棕斑金背啄木鸟在外形上有相似之处,但体型较小,喙较长,颈后部为黑色,喉部中央有褐色或淡红色条纹,下体标记则为不规则的黑色条纹或纯白色,而翼色方面,铜棕色至红色。
【保护状况】
根据IUCN标准,喜山金背啄木鸟处于"无危"(LC)级别,但因森林砍伐的影响,种群数量可能受到损害。喜山金背啄木鸟有报告出现在几个保护区,例如印度的Corbett国家公园和尼泊尔的Chitwan国家公园。
【地理分布】
喜山金背啄木鸟主要分布于印度次大陆的喜马拉雅山脉至缅甸西部,包括孟加拉国、不丹、印度、缅甸和尼泊尔。中国大陆分布区域包括喜马拉雅山脉的低至中海拔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