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裸鼻雀科 > 刺花鸟属 > 辉黑刺花鸟
辉黑刺花鸟

辉黑刺花鸟

英文名:Glossy Flowerpiercer

学名:Diglossa lafresnayii

【简介】
辉黑刺花鸟(Glossy Flowerpiercer,学名:Diglossa lafresnayii)属于雀形目裸鼻雀科刺花鸟属的小型鸣禽。广泛分布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区域,从委内瑞拉至秘鲁,栖息于海拔约2,700至3,700米的湿润森林中。

【外形特征】
辉黑刺花鸟长14.5厘米,体重介于13.1至19克之间。其全身羽毛几乎全部为黑色,光泽度显著。肩部有一块独特的蓝灰色三角形斑块,有时略为隐匿。头部至眉线呈现天鹅绒般的黑色;翅膀、尾巴和下体为较为黯淡的黑色,胸部两侧偶尔带有些许光泽。虹膜为深红棕色,喙为黑色,下颏基部半部呈淡灰色,腿部为暗灰色。雌雄鸟在外观上相似,幼鸟和亚成鸟则颜色偏褐色至黑色,肩部斑块略微模糊。

【鸣叫特征】
这种鸟类的叫声具有区域特性。例如,在委内瑞拉地区,闪烁的连贯声音包括不断重复的“chit'chat'chip'chat' chip'chip'cheet'chit...”等,持续时间可达一分钟以上,声调单调且方向感不定,升降幅多变。在秘鲁,它们的歌声由单音或多至二音组成,有时候叽叽喳喳,有时则音量较大,持续时间数分钟。而在哥伦比亚的东安第斯山脉区域,其叫声常被描述为一系列高亢音节,每个音节组包括3至4个音符,如“chip chip chiiu chip chip chiu”。

【生活习性】
辉黑刺花鸟以花蜜和昆虫作为主要食物来源,有时会跟随由多个品种聚集成的鸟类群进行觅食,但更多时候是单独活动。它们倾向于在密集的灌木丛或矮树林中寻找食物,行为迅速且难以捉摸,但会在黎明时分出现在开阔地带宣示领地。此外,辉黑刺花鸟还会定期光顾蜂鸟喂食器来获取花蜜。当繁殖时节来临时,雄鸟和雌鸟会合作防守领地,但非繁殖期它们则各自拥有自己的领地。

【繁殖习性】
幼鸟已记录到现身于哥伦比亚三月份,而亚成鸟则于七月份出现;繁殖期则从二月至七月期间,幼鸟的出现较为频繁。辉黑刺花鸟的巢是一个精致的碗形结构,由苔藓和植物纤维建成,内部填充更细的材料,建造位置通常位于密集的灌木或竹丛1到2米高处。1932年在厄瓜多尔观察到一对幼鸟,而更多的繁殖细节信息尚且不明。

【外型辨识】
辉黑刺花鸟与相似的黑刺花鸟(其它学名:Diglossa brunneiventris)相比,体型较大且光泽度较高,特别是背部蓝灰色斑块更加引人注目。幼鸟或亚成鸟则倾向于褐色至黑色,肩部色斑略淡。在安第斯部分区域(例如哥伦比亚的区域),黑刺花鸟虽然体型较小且缺乏明显的肩部斑块,但在特定的东安第斯山脉区域,它们身上也可能出现小型的灰色肩部斑点。

【物种区别】
辉黑刺花鸟与相似的黑刺花鸟相比,体型较大且光泽度较高,特别是背部蓝灰色斑块更加引人注目。幼鸟或亚成鸟则倾向于褐色至黑色,肩部色斑略淡。在安第斯部分区域(例如哥伦比亚的区域),黑刺花鸟虽然体型较小且缺乏明显的肩部斑块,但在特定的东安第斯山脉区域,它们身上也可能出现小型的灰色肩部斑点。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最新记录,该种被列为“无危”(Least Concern,LC),意味着其种群数量及分布现状相对稳定而对生存没有明显的威胁。

【地理分布】
辉黑刺花鸟广泛分布于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和委内瑞拉的安第斯山脉区域。栖息地包括山区的灌木丛和林下植被,高度一般在3,000米和3,750米之间。其繁殖时期会在地面或灌木的低部筑造盘状巢穴,以储藏和保护后代。此类鸟类不仅消耗昆虫,还频繁摄入花蜜,有时它们会刺破或撕裂花朵来取食深处的食物。这种特殊的食物获取方式为植物授粉提供了有效渠道,有显著的生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