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鸟类分类索引 - IOC15.1
鸟类科普 > 雀形目 > 卷尾科 > 卷尾属 > 大盘尾
大盘尾

大盘尾

英文名:Greater Racket-tailed Drongo

学名:Dicrurus paradiseus

【简介】
学名:Dicrurus paradiseus

#### 科学名称
学名:Dicrurus paradiseus

#### 俗名
带箭鸟、长尾姑、大拍卷尾

#### 分类
大盘尾是雀形目卷尾科卷尾属的中等体型鸟类。其分布自喜马拉雅至东南亚,包括中国大陆的海南、云南等地。

【外形特征】
大盘尾通体黑色,额部生有耸立的羽冠,羽冠长且发达,冠羽呈黑褐色,有时带有金属光泽。最外侧一对尾羽的羽轴极度延长,羽轴裸露,外侧变宽扩张形成类似盘状的尾羽。体长约33厘米,加上尾羽可能达到60厘米左右。其虹膜为红色或深红色,嘴、脚及爪均呈黑色。

【鸣叫特征】
大盘尾是十分吵闹的鸟类,其鸣声多种多样,包含金属般叮当声和模仿其他鸟类的声音。黎明或黄昏时,常发出单调重复的“kit-kit-kit”声音,直到日出。随后是一系列响亮的叫声和颤音,或者悦耳的铃声和哨声,尤为典型的金属声歌曲,曲调较为急促。

【生活习性】
大盘尾主要栖息于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及次生林内,也在低山丘陵和平原的林间活动。它出现在竹林、农田和村落附近的开阔地带。其食物以昆虫为主,亦吃一些小型脊椎动物。通常单独或成对出现,并作波浪式飞行。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从4月持续到6月。繁殖巢位于常绿阔叶林的树梢,由细小树枝、芦苇茎、根和枯草筑成,紧靠在树枝上,高达5米以上,有的还装饰有苔藓和地衣,为鸟巢增加了审美效果。每窝产卵3到4枚白蛋或略带褐色、紫色斑点的卵,通常由雌雄轮班孵化。

【外型辨识】
与其他卷尾科鸟类相比,大盘尾的特征在于其长而富有金属光泽的冠羽、直立向上的顶冠,以及特殊形状和长度的尾羽。与同类中的小盘尾相比,大盘尾明显更大,主要区别在于尾羽结构和顶冠的变化。不同亚种之间,尾羽和羽冠也有所不同。

【保护状况】
大盘尾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以及越南,部分区域在中国海南、云南等省份可见。在2021年,该物种被纳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以应对栖息地的不断减少和建设带来的威胁。

【地理分布】
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岛西部、中部及南部多山地带的大盘尾亚种区划狭小,种群数量稀少。但由于其广泛的地理分布,大盘尾总体上目前仍然很普遍,被IUCN评定为无危物种(LC)。国内的亚种已被中国林业局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物种区别】
与同类中的小盘尾相比,大盘尾明显更大,主要区别在于尾羽结构和顶冠的变化。不同亚种之间,尾羽和羽冠也有所不同。

【进一步了解】
该物种因其清脆的鸣声在印度被称作kothwal,意即类似警卫的存在,反映出人们对其生存环境的尊重和敬畏。

大盘尾有13个亚种分别分布于马来半岛、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爪哇岛等地区,展现出惊人的物种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