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尾卷尾
英文名:Fork-tailed Drongo
学名:Dicrurus adsimilis
【简介】
叉尾卷尾(学名:Dicrurus adsimilis),是雀形目卷尾科卷尾属的一种鸟类。这种鸟类广泛分布在非洲萨赫勒地区到南非的区域,栖息于多种林地和草原地带。
【外形特征】
叉尾卷尾拥有深黑色带蓝绿色光泽的全身羽毛,尾部细长且深叉,眼睛呈现红棕色,喙与腿均为黑色。成年鸟长约23至26厘米,体重34至53克,翼展可达134毫米。幼鸟呈暗褐色,具有少许淡色羽尖,尾叉不明显。虹膜颜色为棕色或灰色,嘴部颜色较浅。雌雄性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幼鸟与成鸟在羽色光泽和尾叉深度上有所不同。
【鸣叫特征】
叉尾卷尾非常活跃,叫声多样,包括黎明前发出的‘jwaaa-jwaaa’和‘jeewy-jeeerr’等。它们的叫声涵盖了尖锐的鸣叫、短哨声和嘶哑、刺耳的音符,有时还会模仿其他鸟类的叫声,如猫头鹰、猛禽等。
【生活习性】
该物种偏爱湿润环境,常在开阔林地、灌木丛和森林边缘活动。它们善于利用假报警叫声偷食,甚至与大型哺乳动物共栖,追踪并捕食受惊扰的昆虫。
【繁殖习性】
叉尾卷尾的繁殖季节因地理位置不同而变异,通常北赤道地区繁殖期为3月至9月,而南赤道地区则为9月至翌年1月。它们经常选择树杈之间离地面2至12米的地点筑巢。巢由植物茎、苔藓和蛛网构成,内含1至4枚卵,孵化期约为16至17天,幼鸟由双亲共同照顾,育雏期为17至18天。
【外型辨识】
叉尾卷尾与夏氏卷尾和Square-tailed卷尾相类似,但体型更大且尾叉更深;与Velvet-mantled卷尾的区别在于栖息环境、背部的光泽以及尾叉的程度。各亚种之间在体型、尾叉深度和飞羽内侧颜色上存在细微差别。
【保护状况】
IUCN将其列为无危物种(LC),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鸟类红色名录。
【地理分布】
其分布范围从非洲大草原的萨赫勒地区扩展到南非,常见于广泛开放的林地生境。由于较强的适应能力,叉尾卷尾能够在从湿润到干旱的各类环境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