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嘴啄花鸟
英文名:Pale-billed Flowerpecker
学名:Dicaeum erythrorhynchos
【简介】
淡嘴啄花鸟(Dicaeum erythrorhynchos),学名Dicaeum erythrorhynchos,是雀形目啄花鸟科啄花鸟属的一种小型鸟类。该物种主要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包括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和缅甸西部,尤其是在新加坡及周边地区更为常见。
【外形特征】
体长约8厘米,体重4-8克。整体外观平实,上体呈灰褐色或橄榄褐色,翅膀羽瓣深褐色边缘发白,尾羽同样为深褐色,尖端颜色较浅;整个头部侧边和眉纹较淡;底色上表现从淡灰色到银白色的过渡,胸部有时带灰褐色调,腹部及两胁则显肉桂色,翼下覆羽为白色。虹膜颜色为榛棕色,喙呈淡棕色或角质色,且口裂部及下颚基部则为粉红色,腿脚则呈现较为深的石板色。
【生活习性】
该物种栖息于落叶林、红树林、农田、种植园、果园及开阔地带的榕树附近,特别偏好于寄生植物如槲寄生的上层区域。在喜马拉雅山脉至斯里兰卡和缅甸之间的海拔1200米(夏季至尼泊尔)到2100米(斯里兰卡)范围内可见其踪迹。以槲寄生果实作为主食,同时还会食用花蜜、蜘蛛和小型昆虫。找食时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繁殖季节之外有时会形成小群。
【鸣叫特征】
其鸣叫声高而清晰,包括了连续的“pit”音和急促的“chik-chik-chik”。已记录的两种主要鸣叫声,分别是颤音序列的音调和类似直翅类昆虫的卷曲声。
【繁殖习性】
在北印度和尼泊尔的繁殖期为1月至6月,而在南印度为2月至5月、8月和9月,斯里兰卡为1月至7月(高峰在3月)、9月和11月。巢穴建造强调用细草、树皮、苔藓、茧壳和毛虫粪便相互交织,再加上柔软的丝状毛发铺垫,外观装饰通常使用浆果、苔藓和平白材料,比如蜕皮的蛇皮。孵化高度约1.5至12米,每个巢包含1-3枚苍白无斑的蛋,具体蛋的孵化期和幼鸟的养成功能性尚未详细确定。
【外型辨识】
淡嘴啄花鸟相比于印度纯色啄花鸟,明显缺乏头部的明显标记,且下体颜色接近上体,呈现灰色至肉桂色调,而非白色或条纹状。在斯里兰卡亚种中,ceylonense比指名亚种更灰,个头更小。
【保护状况】
淡嘴啄花鸟目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无危种(LC)。该物种在印度次大陆各地均有广泛分布,且局部数量丰富。它还是多个保护区内的常客,如印度的Nagarhole国家公园和尼泊尔的Chitwan国家公园。
【地理分布】
淡嘴啄花鸟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斯里兰卡和缅甸地区。历史研究表明其起源地可能为马来半岛,随后向印度次大陆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