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腰啄花鸟
英文名:Golden-rumped Flowerpecker
学名:Dicaeum annae
【简介】
金腰啄花鸟(学名:Dicaeum annae)是雀形目啄花鸟科啄花鸟属的一种鸟类,以其明显的黄色臀部而得名,以纪念Anna Weber-van Bosse。它们主要栖息于印度尼西亚小巽他群岛的热带湿润森林中,包括低地森林和山区森林。
【外形特征】
金腰啄花鸟上体为橄榄绿色,下体为淡黄色,两颊有白色纹。雄性鸟具有醒目的黄色臀部,而雌鸟则不具备这一特征。幼鸟的外观与雌鸟相似,但腹部更灰暗,喙的颜色也更浅,特别是下颌部分。此外,幼鸟的喉部和腹部颜色较深,且颊纹不明显。
【鸣叫特征】
该物种的叫声是一连串尖锐的“see”音,最后三个音符较长,间隔也更大。
【生活习性】
金腰啄花鸟分布于落叶林、半常绿林、次生林、林地和农田,海拔范围从海平面到1530米(Sumbawa岛)以及1800米(Flores岛)。它们通常单独、成对或小群体活动,其主要食物来源包括果实、花粉和槲寄生花蜜。该物种适应了各种林地和开放地带。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在每年1月至3月,以及5月至10月,其中5月为繁殖高峰期。鸟巢是一种厚实的椭圆形结构,约为130×65毫米,巢口位于中部。巢壁由植物纤维、蜘蛛织网和苔藓构成,并装饰有碎叶。有时这种鸟巢直接固定在水平树枝根部,有时则固定在倾斜的一支枝条上。每次产卵数量为2枚,具体繁殖细节仍不清楚。
【外型辨识】
与其他啄花鸟相比,金腰啄花鸟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其苍白的颊纹和全黑色的下尾羽。
【保护状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金腰啄花鸟的保护状况评为无危(LC)。这种鸟类被认为是限制分布物种,主要存在于北方努沙登加拉地区的东部和中部。
【地理分布】
金腰啄花鸟集中分布于小巽他群岛,包括林登加拉群岛、西努沙登伽拉群岛以及佛洛勒斯岛。这些岛屿构成了金腰啄花鸟自然栖息地范围的全部,有限的地理分布使它们具有相对较高的保护价值。
【物种区别】
与其他啄花鸟相比,金腰啄花鸟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其苍白的颊纹和全黑色的下尾羽。